中醫(yī)臨床治療糖尿病一般按“消渴”分“三消”辨治:以煩渴多飲為主者為“上消”,多屬肺熱津傷,予消渴方(天花粉、黃連、生地、藕汁等)加減;以多食善饑為主者為“中消”,多屬胃熱熾甚,予玉女煎(石膏、知母、生地、麥冬、牛膝等)加味;以尿頻量多而混濁為主者屬“下消”,予金匱腎氣丸加減。 此外,現(xiàn)有學(xué)者經(jīng)長期臨床觀察診療認為,久患糖尿病者,多兼有不同程度的瘀血癥候,主張在辨證的基礎(chǔ)上加用或選用養(yǎng)血活血、溫潤化瘀類的方藥,可以提高療效。 從中醫(yī)的基礎(chǔ)理論來分析,糖尿病屬飲食(主要是糖類)代謝紊亂所致的疾病,而飲食營養(yǎng)的代謝和輸布,主要依靠脾胃的運化功能,化飲食為精微,輸布精微、津液于人體各組織器官的關(guān)鍵是脾。《內(nèi)經(jīng)》中謂“津液在脾”,并稱中焦脾胃有“蒸津液,化其精微”及“脾氣散精”、“脾主為胃行其津液”之功能。若脾氣虛弱,不僅化源不足,且無力運行輸布津液、精微到各臟腑組織器官,以維持人體的正常功能,則形成“氣陰兩虧,燥熱內(nèi)生”的病機。 近代有些著名醫(yī)家論治津虧液耗之“消渴”及糖尿病,亦多從健運脾胃為主立法制方。如被譽為北京近代4大名醫(yī)之一的施金墨,以善治糖尿病著稱,其用于降糖的配對主藥“黃芪配山藥”和“蒼術(shù)配玄參”,均從健補脾氣立法,其中蒼術(shù)性溫燥,似不適于津虧之燥渴癥,但因其健運脾胃之功獨宏,故用之配伍玄參以展其健脾輸津之功。 考健脾益氣以化津輸津治燥渴一法實源于醫(yī)圣張仲景,《傷寒論》中直清陽明燥熱的主方白虎湯的方證條文有三,卻無一條原文中載有“渴飲”癥,但白虎加人參湯的五條原文中則均載有“渴飲”。白虎加人參湯的組成是在石膏、知母大清陽明胃熱的基礎(chǔ)上,加入人參合甘草、粳米健脾益氣以化輸津液、滋胃止渴,因此本方亦是《金匱》中治療“消渴病”的主方之一。 筆者在20多年前曾治療一例以久患燥渴、多飲、多尿而消瘦為主癥的糖尿病人,初用白虎合增液承氣湯治療多日而無效,后改從健脾輸津、清胃潤燥立法組方,卻取得了很好的療效。此法此方,余一直沿用至今,療效比較滿意。 基本方藥:黃芪、太子參、生白術(shù)、石膏(先煎)各30克,玄參、葛根各20克,蒼術(shù)、麥冬各12克,知母10克,法夏6克。 方解:黃芪、太子參、白術(shù)、蒼術(shù),補中益氣、健脾輸津,為本方主藥;輔以石膏、知母清熱潤燥,玄參、麥冬滋陰養(yǎng)液;葛根升清輸津以助脾,半夏祛痰降濁以和胃,共為佐使;且在大隊益氣滋液、清熱潤燥的方藥中,反佐以小量半夏,可使全方滋而不膩,起到和胃助脾、轉(zhuǎn)輸津液的作用。 臨床加減:煩熱著而舌紅苔黃者,加黃連、淡竹葉;大便秘結(jié)而腹脹苔黃者,去葛根,加大黃、厚樸、枳實;腹瀉或大便稀溏者,去生白術(shù)加山藥30克;脾胃虛寒者,去石膏、知母,加干姜、山藥;腎陽不足者,去知母,石膏減量,選加地黃、枸杞、山茱萸、附子、肉桂、桑螵蛸等;皮膚瘙癢者,選加土茯苓、白鮮皮、苦參等。 |
|
來自: 開元回春 > 《內(nèi)分泌S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