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頭汗 指汗出僅在頭面部,《傷寒論》中計(jì)有9處涉及到頭額部位汗出,如“陽明病,下之,手足溫,不結(jié)胸,心中懊儂,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228條) “陽明病,發(fā)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fā)黃也。但頭汗出,無汗,齊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里,身必發(fā)黃,茵陳蒿湯主之”(236條)等。 1.異功散(《小兒藥證直訣》) 人參切,去頂 茯苓去皮 白術(shù) 陳皮銼 甘草各等分(各6g) 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6g),水一盞,加生姜五片,大棗二個(gè),同煎至七分,食前溫服,量多少與之。功用:益氣健脾,行氣化滯。主治:脾胃氣虛兼氣滯證。飲食減少,大便溏薄,胸脘痞悶不舒,或嘔吐泄瀉等。 2.六君子湯(《醫(yī)學(xué)正傳》) 即四君子湯加陳皮一錢(3g) 半夏一錢五分(4.59) 上為細(xì)末,作一服,加大棗二枚,生姜三片,新汲水煎服。功用:益氣健脾,燥濕化痰。主治:脾胃氣虛兼痰濕證。食少便溏,胸脘痞悶,嘔逆等。 3.香砂六君子湯(《古今名醫(yī)方論》) 人參一錢(3g) 茯苓二錢(6g) 白術(shù)二錢(6g) 茯苓二錢(6g) 甘草七分(2g) 陳皮八分(2.5g) 半夏一錢(3g) 砂仁八分(2.5g) 木香一分(2g) 上加生姜二錢(6g),水煎服。功用:益氣健脾,行氣化痰。主治:脾胃氣虛,痰阻滯證。嘔吐痞悶,不思飲食,脘腹脹痛,消瘦倦怠,或氣虛腫滿。 4.保元湯(《博愛心鑒》) 黃芪三錢(9g) 人參一錢(3g) 炙甘草一錢(3g) 肉桂五分(1.5g)(原書無用量,今據(jù)《景岳全書》補(bǔ))上加生姜一片,水煎,不拘時(shí)服。功用:益氣溫陽。主治:虛損勞怯,元?dú)獠蛔阕C。倦怠乏力,少氣畏寒;以及小兒痘瘡,陽虛頂陷,不能發(fā)起灌漿者。 以上前三方均為四君子湯加味而成,皆有益氣健脾之功。異功散中加陳皮,功兼行氣化滯,適用于脾胃氣虛兼氣滯證;六君子湯配半夏、陳皮,功兼和胃燥濕,適用于脾胃氣虛兼有痰濕證;香砂六君子湯伍半夏、陳皮、木香、砂仁,功在益氣和胃,行氣化痰,適用于脾胃氣虛,痰阻氣滯證。保元湯以補(bǔ)氣藥為主,配伍少量肉桂以助陽,功能益氣溫陽,適用于小兒元?dú)獠蛔阒C。 頭汗癥伴失眠,便秘,玉屏風(fēng)合六君子加棗仁,柏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