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掌楸是我國特有的珍稀植物,其生長快、耐旱、抗病害性強,是珍貴的行道樹也是上好的家具木材,還有一定的藥用功效。下面就和惠農(nóng)網(wǎng)小編一起學(xué)習(xí)下瀕危植物鵝掌楸育苗與造林技術(shù)。 1 生物學(xué)特性 鵝掌楸樹干通直光滑,最高生長可達 60m,胸徑最粗達 3.0m,非常耐旱且對病蟲害抗性極強。鵝掌楸小枝灰褐色,葉互生,先端為廣楔形,長 12cm~15cm,寬 5.0cm~19cm,每邊常有 2 裂片,各邊向腰部縮入一裂;葉柄長 4.0cm~8.0cm;老葉背部有白色乳狀凸起。花單生,黃綠色,大而美麗,花瓣長 3.0cm~4.0cm,9 枚花被片,3 片綠色萼狀在外輪。葉片頂部平截,似馬褂的下擺,葉兩側(cè)平滑略彎曲,似馬褂兩腰;葉兩側(cè)端向外突出,好似馬褂伸出的袖子,秋季葉色金黃,極似黃色馬褂?;ò昙s長 3.0cm~4.0cm,花絲約0.50cm,長 7.0cm~9.0cm,翅狀聚合果?;ㄆ?5 月-6 月,果期 10 月。 2 生態(tài)學(xué)特性 鵝掌楸速生,喜溫濕、涼爽氣候,有一定的耐寒性,在-15℃低溫下不受傷害,適合在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pH4.5~6.5)上生長;忌低濕水澇,在干旱土地上會生長不良;樹形壯美端莊,樹干通直高大,分枝極其勻稱,葉形奇特,生長迅速,抗性強,一般兩年生苗高達 3.50cm~4.50cm,地徑達 4.0cm?;蓝黄G,淡黃綠色,獨栽、群栽都美觀大方,甚至比懸鈴木更適合作行道樹;材質(zhì)細軟而輕,淡紅色,不易變形,適合做建筑、細木工用材;葉及樹皮可治風(fēng)濕癥,可以驅(qū)蟲、解熱,樹皮還可用作防腐劑及強壯劑。鵝掌楸對空氣中的二氧化硫氣體具有抗性。 3 栽培育種 3.1 采種 由于鵝掌楸花期不遇,因此受精不良。在自然條件下,種子發(fā)芽率極低僅在 5.0%以下。為了得到較高的發(fā)芽率,需要對生長健壯的 20a~30a 生的大樹進行人工授粉。10 月當(dāng)果實顏色呈褐色時采收,將果枝攤放在陰涼處 7.0d~10d,然后在陽光下曬裂,去雜后裝袋,在低溫干燥處儲存。 3.2 整地、播種 圃地應(yīng)選在避風(fēng)向陽、土層厚且肥沃濕潤排水良好、水源充足的沙壤地上。秋末深翻,第二年春季施底肥,做平整床,床高 15cm~20cm、寬 120cm。播前用 0.50%高錳酸鉀溶液浸種 2.0h,然后用清水洗凈,再用 35℃水泡 24h。條播,行距 20cm,播種量每畝12kg,播后覆土 1.50cm~2.0cm,再覆蓋薄膜保溫增濕,15d 后即可出苗。 3.3 澆水、定苗 鵝掌楸幼苗植株較小,當(dāng)陽光強時用遮陽網(wǎng)遮蔭,因小苗根系不發(fā)達且不耐旱,因而苗期要注意少量多次澆水,保持苗床濕潤。鵝掌楸生長速度快,幼苗出土 15d 后要及時間苗,留苗株距 8.0cm;苗高10cm 時定苗,株距 15cm。 3.4 除草、施肥 澆水或降水后 2.0d~3.0d 進行中耕,先期深3.0cm~5.0cm,后期加深到 5.0cm~10cm;苗木幼小時對肥料敏感,施肥應(yīng)少量多次。第 1 次間苗后,每公頃噴 0.30%尿素溶液 15kg~45kg;定苗后每公頃溝施磷酸二銨 150kg~180kg;苗高 30cm 時,每公頃噴施0.50%磷酸二氫鉀 45kg~75kg。播種苗當(dāng)年高度可達40cm,地徑達 0.60cm。山西部分地區(qū)冬季寒冷、風(fēng)大,留床露地苗木越冬需要進行埋土防寒。 3.5 扦插育苗 上年秋天落葉到下年葉萌動前,從健壯母株向陽處或樹冠外圍剪 1.0a~2.0a 生枝條(帶 2 個~3 個芽)15cm 做插穗,保證切口上端平齊,下切口成 45°斜角。插床底鋪拌有 40%腐熟堆肥厚 15cm 的壤土,上蓋 20cm 厚的沙壤土,噴水、控溫,注意通風(fēng),成活率可達 90%以上。苗木發(fā)根前要保持濕度在 95%以上,生根后可降至 85%。愈傷組織未長好時應(yīng)保持膜內(nèi)溫度 25℃~30℃,如超過 30℃要及時通風(fēng)降溫。苗木生根后要定時通風(fēng)降溫進行煉苗,逐漸延長通風(fēng)時間以至最后徹底去掉薄膜。 3.6 嫁接繁殖 由于鵝掌楸繁殖扦插難度較大、技術(shù)含量高、推廣緩慢,而且近年來市場對其需求量加大,所以生產(chǎn)上開始采取優(yōu)良的嫁接技術(shù)措施,通過雙舌嫁接的方法培養(yǎng)苗木,最終成活率均達到 80%以上。試驗以中國馬褂木為砧木,采用此法嫁接,不但成活率高、愈合快,而且成本低。嫁接方法繁殖鵝掌楸操作簡單,此法為種源收集引種及建立優(yōu)質(zhì)種子園,提供了極大的方便。鵝掌楸花期不遇,種子發(fā)芽率很低,扦插、嫁接方法進行繁殖又較為困難,因而進行組培育苗意義重大。 3.7 造林管理 在頭年 8 月進行清林,然后要合理配置,整成規(guī)格為 50cm×50cm×40cm 的大穴,在入冬下雪前,把地表熟土回填到穴內(nèi)底部,來年春天在苗木萌芽前半個月,選 2.0a 生頂芽飽滿、木質(zhì)化程度高、無病蟲害及機械損傷和生長良好的苗木進行造林。要注意根部濕潤、苗正根舒、不要栽得太深,然后覆土,使根系和土壤間無空隙。 為了更好地預(yù)防火災(zāi)及病蟲害蔓延,針葉樹種與鵝掌楸按 3∶7 比例帶狀或塊狀混交造林,種植點采取長方形配置。針葉樹株行距 2.0m×2.0m,鵝掌楸株行距 4.0m×4.0m,即栽植密度針葉樹每公頃 2.205 萬株、鵝掌楸 5 400 株;林區(qū)公路行道樹及山地造林整地品字型配置,株行距 4.0m×4.0m,每側(cè)行道樹或林界栽植 2 行鵝掌楸,栽植密度每公頃 9 450 株。造林后要對幼樹進行連續(xù) 4.0a~5.0a 的撫育管理,促進其盡可能早的郁閉成林,通常造林當(dāng)年不撫育。當(dāng)年秋天,用刀撫造林地的雜草小灌木,并在距每株樹根 20cm 外開環(huán)狀淺溝,施入復(fù)合肥各0.50kg。從第二年開始,每年春秋各撫育 1 次,春季以窩撫為主,秋季刀撫,直到郁閉成林。以后每年進行撫育管理工作,防止牲畜踐踏及人為破壞。鵝掌楸生長速度快,萌芽多,所以要及時抹芽整形,這是撫育管理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在頭 1.0a~3.0a內(nèi),第一年在 3 月中下旬-5 月下旬進行 3 次~5 次;第二三年里,每年各 3 次,每個主干留 3 個~5 個枝條;7 月下旬將主干 30cm 以下枝芽去掉,留 20 個葉片,秋季剪去全部側(cè)枝。2.0a~3.0a 后幼林郁閉,開始培養(yǎng)樹形,使樹干通直光滑。一般在 4 月-7 月抹主干 1.0m 以下的芽及側(cè)枝,秋季疏枝整型,均勻保留 7個~12 個側(cè)枝,讓樹苗基本定型。 3.8 病蟲害防治 鵝掌楸病蟲害較少,但遇到極端氣候的影響,也會發(fā)生病蟲害,因而必須做好造林地病蟲害防治工作。病害主要是日灼病,可采取與其他闊葉樹種混栽,而且選東南坡方向較陰的地方為宜;主要蟲害有大袋蛾和卷葉蛾,可以采取剪除枯梢,人工摘除蟲袋、幼蟲和蛹的方法,或者用 80%敵敵畏乳劑 1000倍~1500 倍液,或者 90%敵百蟲 800 倍~1000 倍液,噴殺幼蟲和成蟲進行防治。此外,還應(yīng)加強對造林地預(yù)測預(yù)報和防護檢查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