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證的內(nèi)容雖在傷寒論太陽病篇下出現(xiàn),但痞證的基本病機已屬于陽明中風的范疇。 首先來分析痞證,瀉心湯第一次出現(xiàn)在傷寒論第149條,這一條闡釋了小柴胡湯誤下致痞的情況。柴胡湯證誤下,導致邪熱內(nèi)陷,胸中痰熱結(jié)聚,出現(xiàn)“心下滿而硬痛”的癥狀,即為結(jié)胸證;若濕熱或氣分郁熱痞結(jié)不通,出現(xiàn)“但滿而不痛”的癥狀,即為痞證。 當然臨床絕不可如此草率一概而論。一方面需要注意這里出現(xiàn)的痞證,不一定就是用半夏瀉心湯治療,其亦可能是濕熱痞、氣痞等情況,同時結(jié)胸證也是如此,并非有“心下滿而硬痛”的癥狀即用大陷胸湯治療,還需要具體分析其病機,鑒別它到底是哪種結(jié)胸證,水熱、痰熱、氣滯熱郁等多種可能。同樣,小陷胸湯證痰熱結(jié)滯未到達一定程度,可能并沒有心下痛的癥狀,這時候也絕不可以和痞證相混用瀉心湯治療??傊覀儾荒苓^于教條地依照原文,而是需要精細辯證,把握病機。 01 濕熱痞 正治主方 劉左,26歲??谇粷冞w延兩月余。心下灼熱,痞滿納差??谥叙つ伈凰?,大便溏滯。喜食寒涼。舌紅,苔黃膩略厚。脈滑。 法半夏12 黃芩12 黃連6 黨參6 干姜3 炙甘草8 大棗3枚 三副 服兩劑癥未見緩,反心下灼熱益甚,口腔潰瘍亦有新生。舌絳,苔黃膩。 法半夏10 黃芩12 黃連6 三副 盡三劑心下灼熱已除,口腔潰瘍已不甚疼痛,大有斂勢??谥星逅?,大便略見成型。 分析: 此案患者出現(xiàn)心下灼熱、痞滿、口中黏膩不爽、大便溏滯的癥狀,屬于濕熱郁結(jié)、氣機痞塞的濕熱痞無疑,但一診失于魯莽顢頇,誤用半夏瀉心湯治療,導致熱象郁滯進一步加重,出現(xiàn)“心下灼熱益甚”。這是因為半夏瀉心湯中雖有夏、芩、連治療濕熱痞結(jié),更有參、姜、草、棗等溫中補氣藥,針對中焦陽氣不夠振奮、脾胃虛弱施效,類似于用理中湯治療太陰虛寒證。而此案患者并無此部分病機,故二診只用夏、芩、連治療濕熱痞結(jié)對證治療。所以說,半夏瀉心湯針對的病機為陽明痞證與太陰病之間的過渡狀態(tài),而濕熱痞的正治主方很可能即為夏、芩、連三藥而已。 02 從少陽證來路考慮 痞證 張右,41歲。情志不暢,乏力懶言、頭昏蒙、納差、口干苦已一周。近二日納呆,心下痞滿,乏力少神。時有胃脘灼熱泛酸。欲食寒涼,但食后易瀉。已無口苦、頭暈。舌淡紅體略胖,苔黃膩薄。脈滑略沉。 法半夏10 黃芩12 黃連6 黨參6 干姜4 炙甘草6 大棗3枚 五副 分析: 此案開始情志不暢、乏力懶言、納差、口干苦等癥狀符合小柴胡湯證的基本病機,但患者沒有及時治療,“近二日”之后癥狀交替,出現(xiàn)心下痞滿灼熱喜涼的癥狀,可知病機發(fā)生因遷延出現(xiàn)病機變化,開始轉(zhuǎn)為半夏瀉心湯證,這種病理發(fā)展的過程,與我們前面分析的149條原文相似。所以這個醫(yī)案要給大家提示的思路,是考慮分析痞證形成的來路,即小柴胡湯證遷延過渡而來。而小柴胡湯與半夏瀉心湯的方藥變化為,除去前者方中疏理氣機的柴胡,加入清熱燥濕的黃連,若再出現(xiàn)中焦虛寒則轉(zhuǎn)生姜為干姜。所以說兩方雖然病機有別,方藥各異,但同樣也反應(yīng)了疾病發(fā)展變化的動態(tài)過程,臨床中遇到病機位于兩方之間的情況,當可以自行加減化裁兩方,對證治療。 03 從少陽證來路考慮 柴胡劑 與瀉心湯之間的加減進退 呂左,39歲。工作勞累且情緒緊張,而致口苦、乏力、頭目欠利、常自嘆息月余。近日漸見納食不佳,痞滿燒心。口苦尤甚。氣急易怒,頭暈乏力,胸脅滿脹。便黏有不凈感。舌絳,苔黃膩厚。脈弦滑數(shù)。 柴胡12 黃芩12 法半夏12 黃連6 黨參6 生甘草6 五副 分析: 此案前期表現(xiàn)亦為少陽氣郁的柴胡證表現(xiàn),但經(jīng)月余變化后,氣郁未解,反而出現(xiàn)了郁而化火更甚,同時出現(xiàn)濕熱痞結(jié)的病機,所以此案處方,依據(jù)前言小柴胡湯與半夏瀉心湯之間加減進退,仍留柴胡疏解開達氣郁,除去生姜之增熱及大棗之壅濕。 04 從少陽證來路考慮 兼陽明實證 貝左,54歲。股市低迷、經(jīng)濟受損,而致夜不能寐,口苦口干,頭暈脹,前額熱痛。心下痞滿,脅腹脹悶。太息,吞酸,氣急。不大便四五日。舌紅,尖絳。苔黃膩薄,根厚。脈弦滑數(shù)有力。 柴胡12 黃芩12 黃連6 法半夏12 白芍20 炒枳實12 酒軍4 大棗3枚 五副 分析: 此案即有典型的濕熱痞證,又有氣郁化火的病機,更兼不大便、腹脹悶的陽明里實證,故此案處方,在案三的基礎(chǔ)上更進一步,針對少陽陽明證的病機選用大柴胡湯,加入枳、芍、黃通腑泄熱祛實。 根據(jù)案二案三案四的病案舉隅,舉一反三,從少陽柴胡證的來路考慮痞證發(fā)生發(fā)展的病機變化,那么我們完全可以將96條小柴胡湯的加減法,映射推導運用到半夏瀉心湯證的加減上。例如津傷則去夏加天花粉、寒咳則合姜辛五味法、氣結(jié)痞證則加牡蠣、太陰脾寒則用柴胡桂枝干姜湯等。 05 半夏瀉心湯劑擴展應(yīng)用 李左,67歲。唇周浸淫、綿延不絕,已有近三十年。環(huán)唇濕疹,黃液浸淫,已延及頸前結(jié)喉之下,瘙癢頗著,甚則疼痛難當。燒心泛酸,心下灼熱痞悶。食寒涼則瀉,脘腹著風亦引痛瀉。素大便溏黏,尚能一二日一行。舌絳,苔厚黃膩。脈滑數(shù)長。 法半夏15 黃芩18 黃連10 黨參8 干姜4 生甘草8 五副 分析: 案一時已言明半夏瀉心湯針對的病機,此案患者浸淫瘡、燒心泛酸、心下灼熱痞悶為濕熱熏蒸膠阻;食寒涼則瀉、脘腹著風亦引痛瀉、素大便溏黏則為太陰脾陽不足,內(nèi)生虛寒之象。此案病機與半夏瀉心湯符合若契,又何待非有痞證、或消化道癥狀才予施用?凡有濕熱郁結(jié)不解兼太陰脾寒證的情況均可以酌情應(yīng)用,不必固執(zhí)拘泥。 06 顧及濕熱痞的變化出路來選方用藥 周左,42歲。飲酒食膾,翌日齒齦皆腫。再日,口唇腫痛,連及頜下耳后。齒衄。躁煩。無明顯口干渴,二便調(diào)。略有胸脅滿脹。飲食困難。舌象無法觀察。脈滑疾。 黃芩15 黃連8 酒軍3 三副 分析: 此案病機為濕熱壅滯,火熱上炎,又因病因與飲食積滯有關(guān),更顧慮濕熱疾病發(fā)展的趨勢,前瞻性用藥,選擇了大黃黃連瀉心湯。其中大黃尤能推蕩食積,通腑泄熱,開通道路給濕熱以泄越之機。所以我們臨床診治的時候也應(yīng)如此,根據(jù)刻下具體病機,慮其來源,顧其出路,對于疾病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有個清晰準確的認識,靈活選方。 07 濕熱痞 往陽明方向發(fā)展 兼熱盛津傷 梁嫗。頭暈頭痛四日,加重半日。躁煩,坐起不寧,口干渴。脘痞,嘔惡,納差,甚則欲吐。腹脹滿,便澀。乏力,頭暈,溲短赤。舌紅,苔黃膩而干。脈滑數(shù)。 竹葉6 生石膏30 黃芩10 黃連6 法半夏10 麥冬10 黨參6 炒枳實10 白芍15 酒軍2 生甘草6 四副 分析: 此案患者經(jīng)CT檢查為腦梗急性發(fā)作,既有濕熱痞結(jié)的基本病機,亦因濕熱困阻、氣機郁閉導致兼有陽明里實證,以及因陽明氣分熱盛、煎灼津液,導致燥熱津傷的病機,故在夏、芩、連的基礎(chǔ)上,配合枳、芍、黃通達腑實、泄熱而出,并用竹葉石膏湯清透氣熱、生津和胃。 08 濕熱痞 往太陰方向發(fā)展 兼脾胃虛寒 姜右,42歲。糜爛性胃炎遷延近十年。胃脘隱痛時作,畏風寒。口苦,氣急,口干渴。脘痞納呆,飲食稍有不適則吞酸燒心作痛。胃脘喜溫熨,四肢多涼汗。舌淡紅,體胖,苔薄黃膩。 柴胡12 黃芩12 黃連6 法半夏12 當歸6 桂枝12 白芍30 炙甘草8 生姜3片 大棗3枚 五副 分析: 此案同樣在濕熱郁結(jié)的痞證基礎(chǔ)上,出現(xiàn)了病機轉(zhuǎn)變及兼夾證的出現(xiàn)。但與案七偏向陽熱化燥,漸至陽明的病機不同;此案則偏于從陰寒化,病兼太陰。納呆、胃脘喜溫熨、四肢多涼汗等癥狀均為脾胃陽虛,寒從中生的表現(xiàn),故方中在夏、芩、連的基礎(chǔ)上加入當歸建中湯以溫脾助陽。同時此案患者口苦口干氣急,為稍兼少陽氣郁的表現(xiàn),方中加入柴胡一味梳理氣機,不待多言。 09 氣痞 朱右,37歲。噫氣四五日,心下痞悶。無寒熱,亦無泛酸燒心。納谷不馨,不喜油膩。二便調(diào),神佳。噫氣得出而痞悶有減。二便調(diào)。舌淡紅,苔薄白略膩。脈略弦。 旋覆花10 代赭石30 黨參6 法半夏12 炙甘草8 生姜3片 大棗3枚 三副 分析: 此案病機為氣機郁結(jié),痞結(jié)心下而至痞悶,氣逆上沖則見噫氣,為氣痞證,按法即用旋覆代赭湯治療。旋覆代赭湯相較前言的半夏瀉心湯,濕邪困阻不甚明顯,更無熱結(jié)熏蒸的病機。而相較于小柴胡湯三焦氣機不暢、少陽相火內(nèi)郁的病機也有明顯差異。 10 諸法總匯 臨床診治思路 何醫(yī),患感旬日。恐病勢內(nèi)陷,舉家惶惶。時呃逆,苔膩,便秘,痰多,心下拒按。持其脈右手洪大滑數(shù)。與小陷胸,加沙參、菖、貝、菀、薤、茹、杏、旋、杷之劑,數(shù)帖而安。繼以甘涼,二旬后得大解而痊。 此為古人醫(yī)案,此案診治并不足以稱為完璧無暇,但它可以反映現(xiàn)實中臨床的復雜性,更提示我們在診治過程中需要明辨細察,錙銖權(quán)衡。病人主訴“便秘,痰多,心下拒按”,癥狀籠統(tǒng)未足以辨明病機,即便結(jié)合舌脈,也無法具體判斷此病屬痞證、結(jié)胸亦或是陽明實證,這些病機都有可能,則代表下手處方模棱含混、無法精準。此案后處方,也只兼顧到痰熱結(jié)胸與濕熱痞結(jié)的情況,而忽略了陽明實證的可能。因此我們面對此種情況時,要有目的性地追根探源,從這幾個形似證候的差異點出發(fā),鑒別患者具體的病機偏屬,才好有的放矢,藥到病除。 |
|
來自: 松靜空空 > 《學習經(jīng)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