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川大叔(nanCSS) 昨天,粉絲圓圓找我抱怨: 我恨死我婆婆和我老公了!我為了這個家付出了這么多,他們竟然都看不到我的好! 圓圓的婆家情況比較特殊,她是獨生女,在22歲的年紀,遇到了她老公。 老公比她大七歲,離過婚,還有一個女兒。 圓圓被老公的成熟穩(wěn)重所吸引,并不是很介意他的家庭條件 婚后,她和婆婆、還有老公的女兒一起同住。 老公的女兒活潑可愛,但性格非常任性調(diào)皮,不但不好好學習,也不遵守規(guī)矩。 為此,她常常嚴格地要求繼女。 可是小女孩哪會聽她的話。 于是,她就跑去老公面前,天天對著老公講育兒經(jīng)。 因為結婚前,女兒一直是婆婆帶著的,她就向老公指出婆婆帶孩子的各種弊端,希望老公立刻糾正女兒的錯誤。 可沒想到,老公卻說: “你又沒帶過孩子,也沒生過孩子,你懂什么?” 一句話噎得她說不出話來。 她便來找我,向我訴苦: “別人都說后媽難當,我這么盡心盡力為了這個家,好好對他的孩子,他卻把我當外人,他們一家都把我當外人。” 在我看來,圓圓是個實誠的女孩,她是一心為婆家,為了這個孩子的將來,但她犯的錯,恰恰也是太實誠了。 其實越親密的關系,越是需要注意經(jīng)營。 就算圓圓是一心為這個家,也該注意方式方法。 她一味地高標準、嚴要求,否定之前婆婆為孩子付出過的心血,老公當然不會開心了。 在老公的眼里,恐怕她只是在紙上談兵,甚至還有點詆毀自己婆婆的嫌疑。 所以,我建議她,婆家的事,永遠別沖在老公前面。 其實很多妻子都會犯這樣的錯:
你總是為他們付出了很多,可他們卻好像完全不念你的好,只要你做錯了一點事,他們就會揪著不放。 界限感,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就算是最親密的愛人,也需要時刻保持這一點。 遇到婆家的事了,擺正自己的位置,讓老公打前鋒,你負責殿后就好。 千萬不要越俎代庖,幫任何人的前提,都是要先顧好自己。 其實和婆婆相處的過程中,還會遇到很多很多難題。 如果事事都計較,句句話都放在心上,那不免有些太累了。 和婆婆相處,需要戒掉一顆玻璃心,心大一點。 婆婆說的話,別太當真,她做的事,也別太當真。 曾經(jīng)有個粉絲對我說,為什么感覺婆婆對自己永遠不滿意。 來一趟他們家,就對著她各種指手畫腳。
幾次下來,她幾乎要崩潰了。 其實,親生母女之間,都往往會有這樣的小摩擦,更別說婆媳之間了。 兩代人的觀念、生活方式有差距很正常。 聰明的媳婦,會自動忽略婆婆的嘮叨。 沒必要非要跟婆婆講個一二三的道理出來。 俗話說,家,不是講理的地方。 婆婆是長輩,我們做小輩的,很多無傷大雅的事情,按照婆婆的意見去做也沒什么不好。 實在有分歧的事,也不必全放在心上。 畢竟這個家的決定權還是在你和老公手里,婆婆的話,做個參考就好。 另外,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做個話少的媳婦。 男人最怕喋喋不休的女人,尤其是喋喋不休說自己婆婆的女人。 縱然你以為老公和你是一條戰(zhàn)線的,但實際上,沒有人愿意聽到別人說自己父母不好。 不去說他的父母,是夫妻和諧的底線。 無論你有多么好,多么對,只要你一說婆婆的不好,你就是錯。 我的朋友白洋,是大家公認的好媳婦,連婆婆也各種夸獎她。 結婚這么多年來,就沒見過他們家鬧過什么矛盾,也沒聽她說過婆婆的不好。 有一次偶然的機會,她說起了處理婆媳關系的秘訣:少說話。 正所謂言多必失,你說的越多就錯的越多。 就算你知道是婆婆的問題,也別說出來,很多事,忍一忍就過去了。 白洋有個小姑子,婆婆特別疼愛。 結婚那天,白洋想讓自己的閨蜜來做伴娘,婆婆卻說,讓小姑子來做伴娘,一家人就應該結婚時都在一起。 做伴娘還要給紅包的,婆婆特意告訴白洋,一定要給小姑子一個特別大的紅包。 結婚后,老公買什么東西,要是沒給小姑子買,婆婆就不高興,非得讓老公再給小姑子補上。 這些事,白洋雖然無語,但想一想不是什么大事,也就都忍了下來。 她說,很多事,你不說,其實就沒事。你說出來了,就都是事。 而且,婆婆也不是不明事理的人,人都有私心,這是人之常情。 但婆婆其實心里還是對白洋很好的。 白洋生產(chǎn)的時候,婆婆比老公還著急,每天都來白洋家為白洋做各種營養(yǎng)餐,生怕她吃不好,懷孕時臟活累活從來都不讓白洋做。 還讓老公給自己訂了最好的醫(yī)院單間,早早就開始給寶寶做各種小衣服、小鞋子。 白洋說,婆婆在大事上處處為我著想,我又怎么能在小事上和婆婆斤斤計較呢? 和婆婆較勁,實在是吃力不討好的事兒。 退一步海闊天空,何苦為難自己呢? 有時候,真的不用強迫自己去做什么,也不用強迫婆婆去做什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家庭就和諧了。 婆媳關系之所以復雜,就是因為要強迫兩個完全沒有血緣關系,以前也從未有過交集的人,走到一起生活。 那怎么可能沒有矛盾呢? 與婆婆相處,是對女人智慧的大考驗。 婆媳關系最好的狀態(tài),在我看來不需要勝似母女。 兒媳對婆婆,偶爾親近,時常問候; 婆婆對兒媳,給足尊重,偶爾疼愛,時常關心; 客客氣氣,和和氣氣,這就足夠了。 作者簡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