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沙參三錢(9g) 麥冬五錢(15g) 冰糖一錢(3g) 細生地五錢(15g) 玉竹炒香,一錢五分(5g) 【用法】 上以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三次服,渣再煮一杯服(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養(yǎng)陰益胃。 【藥理作用】 具有保護胃黏膜、抗炎、增強機體免疫力、調節(jié)內分泌、降血糖等作用。 【中醫(yī)證】 脾胃陰虛證。胃脘隱隱作痛,或饑不欲食,口舌干燥,或大便干結,小便短赤,舌紅少津,苔少,脈細或細數(shù)。 【西醫(yī)病】 慢性腸胃炎、慢性肝炎、慢性支氣管炎、心肌炎、慢性腎炎等病的臨床表現(xiàn)符合脾胃陰虛證者。 【方證分析】 本方所治之證乃脾胃陰虛,胃氣不降所致。脾胃陰虛,不能滋養(yǎng)脈絡,則胃脘隱隱作痛;胃氣上逆,則饑不欲食;陰津虧虛,不能滋榮,則口舌干燥;陰津不能滋潤于下,則大便干結,小便短赤;舌紅少津,少苔,脈細數(shù),皆為脾胃陰虛之征。治當滋補脾胃,養(yǎng)陰生津。 方中沙參、玉竹,滋養(yǎng)脾胃之陰,清熱潤燥,共為君藥。陰津不足,麥冬、生地黃滋胃陰,清虛熱,共為臣藥。冰糖滋陰生津,兼以益氣,為佐使藥。諸藥配伍,以奏養(yǎng)陰益胃之效。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本方是治療脾胃陰虛證的基礎方,臨床應用以胃脘隱隱作痛,或饑不欲食,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為辨治要點。 2.加減用藥:若胃脘隱隱作痛明顯者,加白芍、石斛,以滋陰養(yǎng)血,緩急止痛;若饑不欲食者,加山楂、神曲,以消食和胃,味酸能化陰以滋脾胃;若大便干者,加肉蓯蓉、麻仁,以滋補陰血通便等。 3.注意事項:脾胃濕熱證者慎用本方。 【附方】 沙參麥冬湯(《溫病條辨》)沙參三錢(9g),玉竹二錢(6g),生甘草一錢(3g),冬桑葉、生扁豆、花粉各一錢五分(各5g),麥冬三錢(9g)。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功用:益胃養(yǎng)肺,滋陰生津。主治:肺胃陰虛證。胃脘隱隱不適,口舌干燥,或大便干結,或干咳或少痰,舌紅少苔,脈細。 益胃湯與沙參麥冬湯均用沙參、麥冬、玉竹,均能治療胃陰虛證:益胃湯中又用生地黃、冰糖,以滋陰生津為主;而沙參麥冬湯中又用冬桑葉、扁豆、天花粉、甘草,功用以滋陰為主,兼以益氣,使氣能化生陰津。 【方歌】 益胃湯中用沙參,麥冬冰糖細生地, 滋養(yǎng)脾胃有玉竹,胃脘隱痛皆能除。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100.實用中醫(yī)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