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生地黃洗,四兩(120g) 小薊半兩(15g) 滑石半兩(15g) 木通半兩(15g) 蒲黃炒,半兩(15g) 藕節(jié)半兩(15g) 淡竹葉半兩(15g) 當歸酒浸,半兩(15g) 山梔子半兩(15g) 炙甘草半兩(15g) 【用法】 父咀,每服四錢(12g),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空心食前(現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涼血止血,利水通淋。 【藥理作用】 具有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促進血小板聚集、保護腎功能、利尿、抗炎、抗菌等作用。 【中醫(yī)證】 血熱淋證。尿血,尿急,尿頻,尿痛,小便熱澀,舌紅,苔黃,脈數。 【西醫(yī)病】 急慢性尿道炎、膀胱炎、輸尿管炎、腎炎、以及泌尿系結石、前列腺炎等病的臨床表現符合血熱淋證者。 【方證分析】 本方所治之證乃邪熱侵襲下注,灼傷脈絡所致。熱襲下焦,灼傷脈絡,血不得守藏而外溢,則尿血;熱勢急迫,充斥于下,則尿急,尿頻,尿痛,小便熱澀;舌紅,苔黃,脈數,皆為熱迫下注之征。治當涼血止血,利水通淋。 方中生地黃清熱涼血止血;血熱內盛,小薊清熱涼血止血,共為君藥。藕節(jié)助生地黃、小薊涼血止血;邪熱下注,以滑石、木通清熱利水通淋,共為臣藥。血熱內擾,以竹葉、梔子清熱瀉火,導熱下行;蒲黃止血化瘀,兼防止血藥留瘀;當歸活血補血,兼防利水藥傷血,共為佐藥。甘草益氣,緩急止痛,并兼防利水藥傷氣,為佐使藥。諸藥配伍,以奏涼血止血,利水通淋之效。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本方是治療血熱淋證的基礎方,臨床應用以尿血,尿急,尿頻,尿痛,舌紅,苔黃,脈數為辨治要點。 2.加減用藥:若小便澀痛者,加琥珀、海金沙,以通淋止血;若出血多者,加棕櫚、側柏葉,以收澀止血;若結石者,加金錢草、雞內金、石韋,以清熱排石等。 3.注意事項:陽虛者慎用本方。 【方論選錄】 吳崑:“故用生地、梔子,涼而導之,以竭其熱;用滑石、通草、竹葉,淡而滲之,以竭其濕;用小薊、藕節(jié)、蒲黃,消而逐之,以去其瘀血;當歸養(yǎng)血于陰,甘草調氣于陽。古人治下焦瘀熱之病,必用滲藥開其溺竅者,圍師必缺之義也?!保ā夺t(yī)方考》) 【方歌】 小薊飲子藕蒲黃,木通生地滑石襄, 歸草梔子淡竹葉,濕熱下焦此方良。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100.實用中醫(yī)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