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項目名稱: 鳳凰國際媒體中心 地址:北京朝陽公園西南角 基地面積: 18821.83 m2 總建筑面積: 64973 m2 地上建筑面積: 35000 m2 地下建筑面積: 29973 m2 建筑高度:55m 功能:新聞辦公室, 播音室, 餐廳, 停車場, 公共和配套設施 設計單位: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鳳凰國際傳媒中心位于北京市朝陽公園西南角,建筑面積65000m2。 這個綜合性的項目包含電視演播,辦公和商務等各種功能,曲線的殼體來自莫比烏斯帶這一概念,這是一條沒有開頭和結尾的延續(xù)的條帶,它將宏偉的中庭空間纏繞包裹。一個結構性的鋼鐵斜肋構架支撐著巨大的玻璃幕墻,這面透明的幕簾為室內帶入充足的陽光。分隔的有遮擋的房間包含不同的項目元素,并保護個人免受太陽直射,人們可以通過不同層次的高懸走道看見附近的朝陽公園景色,從而建立起建筑與周圍景觀的視覺聯(lián)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素有建筑結構界國際奧斯卡之稱的國際橋梁與結構工程協(xié)會年度頒獎典禮,于2017年9月21日在加拿大溫哥華舉行。 由中國本土設計師原創(chuàng)設計的北京鳳凰國際傳媒中心,擊敗了英國、 西班牙與韓國的競爭者,榮獲年度唯一的杰出結構工程大獎。而此獎項是當前國際橋梁及結構工程界公認的最高獎項。 ![]() 鳳凰國際傳媒中心,北京,中國 Phoenix international media center, Beijing, China, 2013 建筑設計:邵韋平/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Architects: SHAO Weiping/Beijing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鳳凰國際傳媒中心項目位于北京朝陽公園西南角,占地面積1.8hm2,建筑高度55m。在北京CBD以北這片方正規(guī)整、棱角分明的建筑群中,其以一座飽滿、圓融且柔和的龐大建筑安然融入了周邊的景致。自2012年建成以來,吸引了無數(shù)人的目光,成為首都北京的又一大建筑地標。 ![]() /鳳凰國際傳媒中心實景圖/ 該項目除媒體辦公和演播制作功能之外,建筑安排了大量對公眾開放的互動體驗空間,以體現(xiàn)鳳凰傳媒獨特的開放經(jīng)營理念。 ![]() ![]() /鳳凰國際傳媒中心實景圖/ 建筑曲線的殼體造型取意于“莫比烏斯環(huán)”,首尾相接的環(huán)形將寬闊的中庭空間纏繞包裹,空中連廊,景觀平臺和通天扶梯將東西兩個共享空間完美銜接,結構性鋼鐵斜肋構架支撐著巨大的玻璃幕墻,為室內帶入充足的自然采光。整座建筑由3800塊玻璃幕墻單元圍合,每一塊尺寸和細部節(jié)點都各不相同。 ![]() ![]() 莫比烏斯環(huán)的獨特解構,將演播廳等水平布局的大空間和豎向布局的辦公樓標準層完美融合,為節(jié)目制作場和日常辦公提供了場地和配套服務設施。 ◆ 建筑內部配備大量對公眾開放的互動體驗空間,全方位的開放性令每一位到訪者可以體驗媒體文化的獨特魅力。 ◆ 旋狀的鋼管柱結構共同形成了迷人的視幻效果,讓人有一種漂浮的空靈感。 ◆ 不同功能空間的巧妙組合、生動而流暢的環(huán)廊和平臺、及處處體現(xiàn)的節(jié)能和低碳理念。 ![]() /鳳凰國際傳媒中心實景圖/ ![]() /鳳凰國際傳媒中心概念圖/ 同時,整個建筑也體現(xiàn)了綠色節(jié)能和低碳環(huán)保的設計理念。建筑柔和的外殼緩和了高層建筑的街道風效應的作用。同時又是一件“綠色外衣”,為功能空間提供氣候緩沖空間。 ◆ 光滑外形沒有設一根雨水管,所有在表皮形成的雨水順著外表的主肋導向建筑底部連續(xù)的雨水收集池,經(jīng)過集中過濾處理后提供藝術水景及庭院澆灌; ◆ 流線型建筑外殼為功能區(qū)提供了氣候緩沖空間,形成良好的自然氣流組織。 ![]() ![]() 建筑的整體設計邏輯是用一個具有生態(tài)功能的外殼將具有獨立維護使用的空間包裹在里面,體現(xiàn)了樓中樓的概念,兩者之間形成許多共享型公共空間。 在東西兩個共享空間內,設置了連續(xù)的臺階、景觀平臺、空中環(huán)廊和通天的自動扶梯,使得整個建筑充滿著動感和活力。 ![]() ![]() ![]() ![]() ![]() /鳳凰國際傳媒中心720全景圖 攝影:楊建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