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木香 香附 檳榔 青皮 陳皮 厚樸 蒼術 枳殼 砂仁(各3g) 炙甘草(1.5g) 【用法】 將藥研為細散狀,每次6~9g,煎藥加入生姜3片,飯前溫服。用湯劑可在原方用量基礎上加大1倍。 【功效】 行氣解郁,和中燥濕。 【藥理作用】 具有調(diào)節(jié)中樞神經(jīng)、調(diào)節(jié)內(nèi)分泌、抗炎、抗菌等作用。 【適用范圍】 1.中醫(yī)病證 氣郁夾濕證:脘腹脹痛,胸膈脹悶,惡心嘔吐,飲食不消,大便不爽等。 2.西醫(yī)疾病 慢性胃炎、慢性膽囊炎、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胰腺炎、肋間神經(jīng)痛、圍絕經(jīng)期綜合征、乳腺小葉增生等病的臨床表現(xiàn)符合氣郁夾濕證者。 【知識要點】 1.木香順氣散組成中藥效與用量之間的必然關系,煎藥與服用之間的相互關系,功用與藥理作用之間的內(nèi)在關系,中醫(yī)證與西醫(yī)病之間的互補關系。 2.掌握木香配香附、青皮、陳皮、厚樸、枳殼、檳榔,蒼術配砂仁之間的用量及相互作用關系。 3.方中甘草治療①病變以氣郁為主,旨在兼防行氣藥傷氣;②病變以夾氣傷者,旨在補益中氣。 【臨床運用】 1.用藥特點:方中用陳皮、厚樸、砂仁、檳榔、木香、枳殼、青皮、香附理氣化濕,陳皮偏于醒脾,厚樸偏于下氣,砂仁偏于和胃,木香偏于導滯,枳殼偏于降泄,青皮偏于破氣,香附偏于解郁;蒼術醒脾燥濕;甘草益氣和中,方藥相互為用,以行氣解郁,和中燥濕為主。 2.用量特點:方中用藥10味,理氣藥8味如陳皮、厚樸、砂仁、檳榔、木香、枳殼、青皮、香附,用量總和是24g;醒脾燥濕藥1味如蒼術,用量是3g;益氣藥1味如甘草,用量是1.5g;其用量比例是16∶2∶1,從用量分析方藥主治,病是氣郁夾濕證。 3.煎服的特殊性:木香順氣散方名雖是散劑,但在應用時則湯散合劑,煎散劑時加入生姜3片,應在飯前服用。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100.實用中醫(yī)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