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原則 本病的基本病機是陰虛為本,燥熱為標(biāo),故清熱瀉火,養(yǎng)陰生津為本病的治療大法?!夺t(yī)學(xué)心悟·三消》:“治上消者,宜潤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腎;治下消者,宜滋其腎,兼補其肺。” 本病常發(fā)生血脈瘀滯及陰損及陽病變,以及易發(fā)生各種并發(fā)癥,所以還因針對具體病情,應(yīng)合理選用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益氣健脾,滋補腎陰,溫補腎陽等治法配合應(yīng)用。 二、常用治法及藥物 清熱瀉火:生石膏、黃連、黃苓、黃柏、梔子、丹皮、知母。 養(yǎng)陰生津:生地黃、玄參、沙參、麥冬、天花粉、天冬、五味子、石斛、烏梅。 益氣健脾:黃芪、人參、西洋參、黨參、山藥、白術(shù)、蒼術(shù)、葛根、茯苓、砂仁、陳皮、薏苡仁。 清熱解毒:金銀花、蒲公英、連翹、夏枯草、魚腥草、蛇舌草、大黃。 活血化瘀:丹參、川芎、當(dāng)歸、赤芍、紅花、郁金、澤蘭、益母草、山楂、雞血藤、全蝎、地龍、川牛膝、桃仁、水蛭。 滋補腎陰:熟地黃、制首烏、白芍、枸杞子、桑椹、女貞子、旱蓮草。 溫補腎陽:杜仲、淫羊藿、肉蓯蓉、益智仁、補骨脂、巴戟天、續(xù)斷、制附片、肉桂、山茱萸。 【辨證論治】 (一)肺熱津傷證:口渴多飲,口舌干燥,尿頻量多,煩熱多汗,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洪數(shù)。 治法:清熱潤肺,生津止渴。 代表方:消渴方(黃連、天花粉、生地、藕汁、人乳汁、姜汁、蜂蜜)加減。 常用藥:天花粉、葛根、麥冬、生地、藕汁生津清熱,養(yǎng)陰增液;黃連、黃芩、知母清熱降火。 備用方:(1)玉泉丸:黃連、干葛、天花粉、知母、麥冬、人參、五味子、生地、蓮肉、烏梅、當(dāng)歸、甘草、人乳汁、牛乳汁、甘蔗汁、梨汁、藕汁 (2)二冬湯:天冬、麥冬、天花粉、黃芩、知母、甘草、人參、荷葉。 (二)胃熱陰虛證:多食易饑,口渴,尿多,形體消瘦,大便干燥,苔黃,脈滑實有力。 治法:清胃瀉火,養(yǎng)陰增液。 代表方:玉女煎(石膏、熟地、麥冬、知母、牛膝)加減。 常用藥:生石膏、知母、黃連、梔子清胃瀉火;玄參、生地黃、麥冬滋肺胃之陰;川牛膝活血化瘀,引熱下行。 備用方:(1)白虎加人參湯: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參。 (2)增液承氣湯:玄參、麥冬、生地、大黃、玄明粉。 (三)氣陰兩虛證:口渴引飲,能食與便溏并見,或飲食減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體瘦,舌質(zhì)淡紅,苔白而干,脈弱。 治法:益氣健脾,生津止渴。 代表方:七味白術(shù)散(人參、茯苓、白術(shù)、甘草、藿香、木香、葛根)合生脈散(人參、麥冬、五味子)加減。 常用藥:黃芪、黨參、白術(shù)、茯苓、懷山藥、甘草益氣健脾;木香、藿香醒脾行氣散津;葛根升清生津;天冬、麥冬、五味子養(yǎng)陰生津。 肺有燥熱加地骨皮、知母、黃芩清肺;口渴明顯加天花粉、生地養(yǎng)陰生津;氣短汗多加浮小麥、山萸肉斂氣生津;食少腹脹加砂仁、雞內(nèi)金健脾助運。 (四)腎陰虧虛證:尿頻量多,混濁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軟,乏力,頭暈耳鳴,口干唇燥,皮膚干燥,瘙癢,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 治法:滋陰固腎。 代表方:六味地黃湯(熟地、山藥、茯苓、丹皮、澤瀉、山萸肉)加減。 常用藥:熟地、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固腎益精;懷山藥滋補脾陰,固攝精微;、茯苓健脾滲濕;澤瀉、丹皮清泄火熱。尿量多而混濁者,加益智仁、桑螵蛸等益腎縮泉。 備用方:(1)知柏地黃湯:六味地黃湯加知母、黃柏。 (2)參芪地黃湯:六味地黃湯加人參(或黨參)、黃芪。 (3)左歸丸:熟地、山藥、枸杞、山茱萸、川牛膝、菟絲子、鹿膠、龜膠。 (五)陰陽兩虛證:小便頻數(shù),混濁如膏,甚至飲一溲一,面容憔悴,腰膝酸軟,四肢欠溫,畏寒肢冷,陽痿或月經(jīng)不調(diào),舌苔淡白而干,脈沉細無力。 治法:滋陰溫陽,補腎固澀。 代表方:金匱腎氣丸(熟地、山藥、山茱萸、茯苓、丹皮、澤瀉、附子、肉桂)加減。 常用藥:熟地、山萸肉、枸杞、五味子固腎益精;懷山藥滋補脾陰,固攝精微;茯苓健脾滲濕;附子、肉桂溫腎助陽。 尿量多而混濁者,加益智仁、桑螵蛸、覆盆子、金櫻子等益腎收攝;身體困倦,氣短乏力者,可加黨參、黃芪、黃精補益正氣;陽痿加巴戟天、淫羊藿、肉蓯蓉;陽虛畏寒者,可酌加鹿茸粉0.5克沖服,以啟動元陽,助全身陽氣之生化。 備用方:右歸丸:熟地、山藥、山茱萸、枸杞、杜仲、菟絲子、附子、肉桂、當(dāng)歸、鹿角膠。 (六)血瘀脈絡(luò)證:肢體麻木、疼痛,面部瘀斑,或胸痛、脅痛,頭痛,半身不遂,舌質(zhì)暗紅有瘀點、瘀斑,或舌下脈絡(luò)青紫紆曲,脈沉而澀或弦細。 治法:活血化瘀,行氣通絡(luò)。 代表方:降糖活血方(丹參、川芎、當(dāng)歸、赤芍、白芍、木香、益母草、葛根)加減。 常用藥:丹參、川芎、紅花、益母草、雞血藤活血通絡(luò);當(dāng)歸、赤芍、白芍養(yǎng)血活血;木香、枳殼、郁金行氣活血;葛根、生地、花粉養(yǎng)陰生津。血瘀重證可加水蛭、全蟲、地龍、穿山甲等化瘀通絡(luò)。 備用方:(1)桃紅四物湯:桃仁、紅花、當(dāng)歸、川芎、白芍、熟地。 (2)血府逐瘀湯:桃仁、紅花、當(dāng)歸、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枳殼、柴胡、甘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