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姓氏文化傳承已久,它與人類社會發(fā)展是同步的,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標志,例如,只有就有同姓不同氏者,不能通婚;不同姓同氏者,可以通婚。網(wǎng)上炒作 一、姓氏的起源與發(fā)展中華民族的姓氏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它的形成、發(fā)展、演變的漫長歷史過程來看,已經(jīng)深入到我們生活中的各個領(lǐng)域,深入到每個人的心中。 姓氏是我們每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身份符號之一,是我們?nèi)粘I钪许汈Р豢呻x開的生活要素。尤其是漂泊在海外的炎黃子孫,都對“家”、對“根”有一種深深的渴望。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時期,姓是作為區(qū)分氏族的特定標志符號,如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lǐng)的名字。傳說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為姓。 姓和氏原本是分開的,姓比氏出現(xiàn)的早,姓的出現(xiàn)主要在母系氏族時期,而氏的出現(xiàn)是在父系氏族時期。姓的出現(xiàn)主要是為了區(qū)別血緣關(guān)系的,同一個女性祖先的后代就是同姓。 姓這個字,是由女和生組成的,我國最古老的姓氏都帶有女字偏旁,如姬、姒、嫪等,隨著奴隸制社會的建立,姓氏成了身份的象征。 只有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等貴族才有姓,平民、奴隸往往有名字無姓。后來,姓氏也不再也不再是貴族獨有,后來,姓和氏就合二為一了,漢代之后,姓的流傳趨于穩(wěn)定。 二、古代姓和氏有何區(qū)分古代早期為什么要將“姓”和“氏”嚴格區(qū)分?簡單地說來,“姓”和“氏”區(qū)分那么清楚,就是區(qū)分男女、區(qū)分貴賤、區(qū)分婚姻的需要。 其中的別婚姻,或許是姓氏產(chǎn)生第一原始動機,中國人就知道相同血緣的男女結(jié)婚后,所生的子女可能不健康,其生不蕃,出于后代孫子昌盛、家族繁榮的考慮,便要求同姓不婚。 在具體擇偶時,如果“氏”同而“姓”不同的,可以婚配;如果“姓”同,而“氏”不同的,則禁婚,因為他們來自同一老祖母,曾是“一家人”。 但是,到“禮崩樂壞”春秋時期,“姓”和“氏”的界線開始變得模糊,“姓”和“氏”出現(xiàn)合一的趨勢,到秦始皇嬴政兼并六國后,姓和氏也被統(tǒng)一了,變成一個意思。 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稱:“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司馬遷始混而為一,本紀于秦始皇則曰姓趙氏,于漢高祖則曰姓劉氏?!?/p> 這種“姓”、“氏”不分,當然不是司馬遷個人所為,應(yīng)是當時社會現(xiàn)象和時代發(fā)展的反映,也逐步成為一種民俗文化二傳承下來。 三、同姓的人祖上會是同一個家族的嗎姓氏在我過有著悠久的歷史,而同姓的人也非常多,那么這些同姓的人祖上往上很多人有沒有可能是一家人呢?這就要從姓氏的傳承說起了。 有些姓氏確實有可能祖上是同族的,比如郜姓。這個姓氏的起源是周王封給一個兒子的封地,滅國后,國主的后代就以國名郜為姓。那么理論上來說,郜姓人祖先都可能是這個郜國國主。 同姓的人祖上會是同一個家族的嗎?比如有些人是為了一些其他原因改的姓,比如為了躲避通緝、追殺等改為其他姓。王某改名為郜某,那么他和其他的郜姓家族的人肯定就不是同族。 還有以所生活的地名為姓的,比如魏、韓等。以國家為姓,天子分封諸侯大臣,有些也是國主的后代,還有好多就是當時魏國和韓國的平民,而這些同姓之間肯定不是同族的了。 另外,還有以出生順序為姓。比如諸侯的兒子稱公子,公子的兒子稱公;以爵位或者官職來為姓,如司馬、司空之類。以技能為姓,巫師的人后代就是巫氏,屠夫的后代就稱屠氏。 另外到了近代也有一種情況,為了書寫方便,繁體字被簡化成了簡體字,包括一些姓氏字。比如戴被簡化成了代,那么原來姓代的,和由戴簡化來的代姓肯定也不是同族了。 總之,姓氏文化歷史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隨著時代分發(fā)展,原來的姓氏內(nèi)涵已經(jīng)有很大的變化。各位看官,您有什么觀點與建議? 喜歡的朋友,請關(guān)注、轉(zhuǎn)發(fā)、分享、點贊、評論、收藏吧! |
|
來自: 昵稱62771021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