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將上海東部的楊樹浦和南部的十六鋪這兩個地方,視作自己人生中的兩極。楊樹浦,因楊樹浦港綜貫區(qū)境南北而得名,為此,楊浦區(qū)曾經(jīng)也稱之楊樹浦區(qū)。十六鋪,據(jù)傳是晚清咸豐年間為防御太平軍進攻,當時的上??h將城廂內(nèi)外的商號組建了一種聯(lián)防的鋪”。因十六鋪在所有的鋪中規(guī)模最大,也就逐漸成了這塊區(qū)域的地名。從楊樹浦到十六鋪,上海這一東一南兩個地理區(qū)域特征十分鮮明的地標,串聯(lián)起了我幼年、童年、少年足跡,從而在我的心靈中留下永遠難以忘懷的情結(jié)。 外白渡橋,我的外婆橋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边@是幾代上海小囡個個都會吟唱的一首童謠。蘇州河與黃浦江交界處的那座百年老橋外白渡橋,應(yīng)該就是幾代上海人的“外婆橋”了。我居住在楊樹浦,每次去看望居住在當時的南市區(qū)十六鋪附近的外公、外婆必定要穿過外白渡橋。因此,外白渡橋?qū)ξ襾碚f,更是超越童謠意義上的一座名副其實“外婆橋”。 孩提時因父母工作、居住都在楊浦,正值壯年的父母為了“廢寢忘食”建設(shè)社會主義,便將我從小就寄養(yǎng)在住在南市區(qū)的外公外婆家,在荷花池幼兒園度過了一段歡樂時光。 外公外婆的家位于南市老城廂的王家嘴角街16弄的過街樓上,那條弄堂是典型的上海石庫門建筑。樓下的一條臺硌路上不僅有聞名的紫霞路菜場,還有老虎灶、點心店、煙紙店、煤球店等,每天都是在穿街走巷各式小販的吆喝聲中迎來新一天曙光。 清晨時分,當我還在睡夢之中,樓下的小菜場已經(jīng)傳來陣陣喧嘩聲。早已起床的外公便拎著兩個熱水瓶到家對面的老虎灶泡滿開水,然后和外婆將開水注入各自的紫砂壺后,手捧紫砂壺端坐在弄堂口的一張小桌邊,微笑地注視著進出弄堂的左鄰右舍及熟悉和不熟悉的菜場營業(yè)員、菜販。因為外婆是里弄小組長,周圍的人都認識他們,均會不停地和外公外婆打招呼:“王家老爹、王家姆媽早上好!”外公外婆也不斷向路人點頭:“李師母,儂今朝買點啥小菜?”“陳太太,勿要忘記下午到里弄開會噢!” 每當夏季來臨,當石庫門弄堂里響起陣陣“梔子花,白蘭花,五分洋鈿買一朵……”的叫賣聲,外婆都會買上幾朵白蘭花,別在她那件咖啡色香煙紗襯衫的紐扣處,襲人的香氣在夏日傍晚余溫的空氣里氤氳著。此時,躺在竹榻上乘風涼的我,邊陶醉于白蘭花的芬芳,邊享受著外婆用蒲扇搖出的陣陣涼風,那一刻,絕對是我一天里最為愜意的時光。如今回想起來,這真是一幅充滿上海弄堂市井氣息的“清明上河圖”。 ![]() 1989年4月29日作者夫妻和外公外婆在婚禮上合影 一直到了讀小學的年齡,我才回到楊浦的家,但是每個周日,父母都會帶著我和弟妹一起到外婆家“度假”。有時,我也會獨自去。那時上海的道路交通還比較落后,從楊浦區(qū)到南市區(qū)只有一條25路電車。每次到外婆家都是先乘坐59路公交車到軍工路、平?jīng)雎?,然后換乘25路電車,直接抵達十六鋪終點站后,然后步行穿過小東門,沿著復(fù)興東路,走到王家碼頭路,再拐到紫霞路,就到外婆家了。 25路電車是現(xiàn)在已經(jīng)絕跡的那種鉸鏈式電車,從楊樹浦到十六鋪的數(shù)十公里路程顯得非常漫長,但一旦電車駛上外白渡橋開始進入外灘后,我的神經(jīng)便會立即興奮起來??傄氡M一切辦法擠到靠近車窗的位子,探頭向外看風景。黃浦江面緩緩駛過的輪船、矗立在外灘的上海大廈、海關(guān)大樓等素有萬國建筑博覽群之稱的那52幢風格迥異的古典復(fù)興大樓,尤其是坐落在外灘12號原匯豐銀行大樓,解放后成為上海市人民政府門口的那一對威風凜凜的大銅獅子,和大樓前持槍站崗的解放軍戰(zhàn)士,是我百看不厭的經(jīng)典“風景”,每次都會給我幼小的心靈帶來過節(jié)般的歡樂。一旦從車窗里看到外灘氣象信號塔巍峨身姿時,便知道十六鋪快到了,外婆家也快到了。于是,迫不及待地向車門邊擠去。因為,外公外婆早已燒好美味佳肴等著我去大快朵頤啦!每次得知我要去看望他們,外婆一定會反復(fù)叮囑外公“老頭子,明早翔翔要來哦,儂去菜場買點好小菜燒燒??!” 尋夢王家嘴角街 上世紀90年代初,外公外婆相繼去世后,我就再也沒有去過王家嘴角街。十六鋪、董家渡、小南門等兒時流連忘返的地方,也只是偶爾走過、路過而已。隨著2000年6月南市、黃浦兩區(qū)合并后,南市區(qū)就成了一個歷史地名,漸漸被人淡忘。但“南市”對我依然刻骨銘心。 2013年2月13日,春節(jié)的大年初一清晨,當整座城市還在一片寧靜之中時,我已驅(qū)車陪著父母來到了自己童年曾經(jīng)生活過的原南市區(qū)王家碼頭一帶的老城廂區(qū)域。今天,我是專程陪伴年邁的父母來尋找他們的鄉(xiāng)愁。對我而言,亦是來重溫自己孩提時代留在這片土地上的童年舊夢,尋覓外公外婆當年在此留下的印跡。已經(jīng)年近八旬,從小在南市老城廂長大的母親,更是有著一種尋根的情感,這是深埋在她心底許久的一個愿望。尤其是聽說隨著南外灘的開發(fā),整個董家渡地區(qū)都將拆除,南市老城廂一排排石庫門風格古舊建筑的不斷消失,我和父母的這個愿望變得愈發(fā)強烈和迫切起來。每次回父母家,母親就要說:“啥辰光帶我到王家嘴角街兜兜看看啊!”。 ![]() 父母的金婚紀念 其實,我的工作單位離開南市老城廂并不遠,且同屬現(xiàn)今的黃浦區(qū),也曾經(jīng)好幾次路過那里。但不是因時間緊迫匆匆而過,就是因大規(guī)模的舊區(qū)改造,使我找不到舊址而迷路,只得悻悻然地無奈返回。這次是下定決心,利用春節(jié)長假的機會,抽出時間靜下心來陪同父母到“王家嘴角街去兜兜看看”。 沒料到,這次我依然是迷路了。原本非常熟悉的臺硌路早已消亡,最終經(jīng)過幾位路人的指點,車子七拐八彎地終算停在了王家碼頭路。這里就是曾經(jīng)熙熙攘攘、人聲鼎沸,充滿上海市井氣息的南市老城廂嗎?這里就是兒時外婆揮動蒲扇,我躺在竹榻上乘風涼的王家嘴角街弄堂口嗎?望著眼前這片兒時非常熟悉的土地,如今卻早已是“物是人非”,周圍的一切成了一片拆遷工地的廢墟和瓦礫。放眼望去,只有幾個外來務(wù)工者的小孩在一排排待拆遷的房屋前嬉鬧,不由深為悵然,我的記憶閘門伴隨著父母對往事追憶的陣陣嘆息聲中漸漸打開…… 外公王生才、外婆韋蘭英是從小就生活在南市老城廂的“老土地”。對于他們年輕時代的經(jīng)歷我并不了解,只是偶爾聽母親說起,他們解放前靠做點小生意謀生。解放后,公私合營時,外公以小業(yè)主的成分進入南市區(qū)服裝鞋帽公司工作,外婆則在居委會做里弄工作。 1956年母親經(jīng)親戚介紹與父親認識后,1957年在小南門“一家春”飯店請親朋好友吃了頓飯就算結(jié)婚了。在父母保存的老照片里,有一張他們談戀愛時在蓬萊區(qū)(南市區(qū)前身)西藏中路97號大美照相館拍攝的彩色照片。這張以人民廣場和國際飯店為背景,用印花硬板紙作襯底的人像藝術(shù)照,應(yīng)該是父母定婚照吧。睹照思人,我隨即想到那張被無數(shù)網(wǎng)民譽為“民國無名女神”李偉華的老照片,其實,我們的父母都有曾經(jīng)綻放過的青春。年輕人,找出家里的老相冊吧,所謂的男神、女神就在我們的身邊。 ![]() 1956年父母攝于西藏中路97號大美照相館定婚照 在我幼年的記憶里,外公外婆在他們那個年代中,應(yīng)該是屬于有品質(zhì)、有腔調(diào)的老人。這種品質(zhì)與腔調(diào)不僅表現(xiàn)在他們總是喜歡各自端上一把藤椅坐在王家嘴角街弄堂口,手握一把紫砂壺細啜慢飲地“瀏覽”路人時的那種泰然神態(tài),以及日常衣著上的考究等外在上,同時也滲透在他們?nèi)粘I钪信c旁人的接觸和談吐中。外公說話時的那副冷面滑稽面孔,總會引來眾人捧腹大笑。 外公外婆對母親學習教育十分重視,解放前,他們克服困難,將年幼的母親送到一所教會學校讀書。1951年,母親十六歲時,他們便把母親送入一座私立補習學校學習會計專業(yè)。1956年,年僅21歲的母親,已經(jīng)在南市區(qū)的天佑群學會小學做老師??商煨圆话卜值哪赣H,是個性格有點任性的女性。不顧外公外婆勸導(dǎo),執(zhí)拗地要外出闖蕩一番。為此,經(jīng)常和外公外婆“大吵大鬧”。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得知西安“二九七”電校來上海招生的消息后,便瞞著外公外婆,悄悄地從家里偷出戶口簿去報了名,甚至還擅自將名字王根娣改成王蘇誠。為了讓母親能夠?qū)崿F(xiàn)自己的“理想”,盡管外公外婆內(nèi)心有一百個不愿意,但依然揮淚“放行”。殊不知,母親是兩位老人的獨生女啊!他們怎么會舍得讓寶貝女兒遠走高飛呢? 至今我還清晰記得,在我奔赴躍進農(nóng)場前夕,外婆和母親特意帶著我到小南門的一家服裝店,為我買了一件當時頗為流行,且價格昂貴的滌卡中山裝。而我在農(nóng)場使用的那只木箱子,也是外公外婆家里的,這只箱子現(xiàn)在還保存在父母家中。 1976年春節(jié),第一次從崇明躍進農(nóng)場回市區(qū)過年,我用節(jié)省下來的工資買了崇明小毛蟹、甜蘆粟等,然后繞道從崇明牛棚港坐船到江蘇海門,再從那里坐船到十六鋪碼頭。下船后,便急匆匆地趕往外公外婆家。一走進熟悉的王家嘴角街,我就大聲說道:“外公外婆,翔翔現(xiàn)在做生活賺鈔票了,買點東西給你們吃吃。”他們開心得笑不攏嘴。1977年在市商業(yè)學校讀書時,在小南門一家老字號南貨店會計室實習,每天午飯都是到外婆家吃的。他們總會燒好我喜歡吃的菜肴,笑瞇瞇地坐在桌邊,看著我津津有味地吃著。 董家渡、小東門、小南門、王家碼頭路、王家嘴角街,有著我太多、太多的童年記憶。今天我徜徉在這片十分熟悉,如今卻又非常陌生的土地上,心中默默念嘮著:王家嘴角街16弄到哪里去了???當年和我共同嬉鬧的小伙伴們,他們又在哪里呢? 欣慰的是,經(jīng)過一番仔細尋找,我和父母終于在一幢已拆除的老建筑的墻面上,竟然發(fā)現(xiàn)了殘存的一塊王家嘴角街路牌。我欣喜若狂,立即像一個考古學家般拿出相機拍了下來,并給父母在路牌下拍了張合影。那一刻,我絕對感覺是完成了一件搶救“歷史”的偉大使命。當時動過把王家嘴角街路牌從墻上撬下收藏的念頭,但最終為避偷盜之嫌而沒有下手。如今想來,真是一大憾事。 ![]() ![]() 2013年2月13日父母在王家最角街舊居路牌下留影 夢醒時分淚婆娑 白相城隍廟,是我們這代人孩提時代的夢。成家后,曾經(jīng)連續(xù)幾年的除夕之夜,我都會攜家人吃罷年夜飯后,興致勃勃地驅(qū)車趕往海內(nèi)外久負盛名的上海老城隍廟參加祈福游園活動。當疾駛的車子穿行在掛滿大紅燈籠和鞭炮聲此起彼伏的大街小巷時,童年時代外公外婆帶領(lǐng)我白相城隍廟那一幕幕美好情景就會在眼前浮現(xiàn)。 那些年的除夕夜,在王家嘴角街的弄堂口,我和小伙伴們放完鞭炮,聽到外婆那句:“翔翔,好早點睏覺了,明朝帶儂去白相城隍廟?!边@句話,就會興奮得睡不著覺。殊不知,在那個年代,對于我這個居住在遠離市中心的楊浦區(qū)“小鬼頭”來說,能夠去白相一趟城隍廟,簡直就相當于今天的出國旅游啊! 大年初一早上,外婆替我穿好新衣服,并在衣袋中塞了個紅包。然后,我們和外公外婆擠上公交車向城隍廟趕去。一路上,每見到一個熟識的小伙伴,我都會大聲說道:“嘿,今朝阿拉要去‘白相’城隍廟啦!?!蓖』锇閭兞髀冻鰜淼牧w慕的目光,我走路的腳步也格外地雄糾糾、氣昂昂。 拐進方浜中路,已是車水馬龍、人聲鼎沸。從四面八方匯聚而來的人流、車潮使得這條狹小的馬路充滿了旺盛的人氣。走進城隍廟,仿佛來到了一個歡樂的世界,眼眶里“裝滿”了興奮與新奇:芳香撲鼻的五香豆、晶瑩欲滴的梨膏糖、五花八門的京劇臉譜、巧奪天工的剪紙,吃得我嘴“累”,看得我眼酸。雖然那時的我,還不明白什么叫“中國元素”,還“讀”不懂外公外婆臉上燦爛的笑容,可是,稚嫩的童心里卻早已知道,這,就叫“過年”。 歲月,盡管一如既往地在無情地流逝。但作為一個華夏子孫,不管歷史發(fā)展到了那朝那代,對列祖列宗的敬重、對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熱愛,將會是永遠世代相連、脈脈相傳。如果外公外婆能有幸活到今天,兩位老人家依然會笑瞇瞇地說:“翔翔,好早點睏覺了,明朝帶儂去白相城隍廟?!甭暑I(lǐng)小輩們浩浩蕩蕩地去白相城隍廟。 天若有情天亦老。步入高齡后的外公外婆外出越來越困難。原先,逢年過節(jié)他們總是要乘坐公交車到楊浦父母家,以后因行走不便,便減少外出了。那時我在楊浦區(qū)審計局工作,局里有一輛上海牌轎車,局領(lǐng)導(dǎo)訂出制度,誰家里有困難,需要用車的可以申請使用。為此,好幾次我都是用審計局的轎車,將外公外婆從南市區(qū)帶到楊浦區(qū)的父母家。在上世紀的八十年代,乘坐轎車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記得那輛上海牌轎車停在外公外婆的樓下,周圍的鄰居看到我攙扶外公外婆上車,無不夸獎道:“翔翔,儂對外公外婆真好??!”。此刻,外公外婆便笑道:“阿拉現(xiàn)在享翔翔福了!” 外公外婆年齡不斷增大后,身體狀況也逐漸每況愈下。我經(jīng)常從楊浦區(qū)趕到南市區(qū),為他們做點擦地、買煤球等體力活。每當我踏進房門,看到兩位老人或?qū)ψ谧琅酝媛閷?,或捧著一臺半導(dǎo)體收音機,靜靜地聆聽戲曲節(jié)目。那一幅幅寂寞的場景,就會讓我陡生傷感之情:“外公外婆啊,你們真的是老了,現(xiàn)在該是我‘反哺’你們的時候了!” 外公外婆整天捧在手的那臺半導(dǎo)體收音機電池蓋摔壞過,可是他們舍不得買新的,只是用膠布封扎了一下。我多次提出要給他們買臺新的,外公總是雙眼一瞪,厲聲呵斥:“翔翔儂迭只小赤佬,算儂現(xiàn)在賺鈔票了是伐?省點鈔票以后結(jié)婚派用場!” 后來我在十六鋪一家百貨公司看到一款新出的紅燈牌半導(dǎo)體收音機,非常適宜老年人使用,便毅然買好后給他們送去,謊稱是自己的一篇文章獲獎的獎品,外公外婆才“笑納”了。 再后來,父母實在不放心年逾八旬的外公外婆獨自居住在南市區(qū),最終經(jīng)過反復(fù)勸說,他們才同意搬到佳木斯路和父母一起居住,并把戶口也遷移過來。因為這時,上海市政府開始向高齡老人頒發(fā)尊老社會一條龍服務(wù)的優(yōu)待證。外公外婆拿到了戶籍所在地的楊浦區(qū)長白街道頒發(fā)的高齡老人優(yōu)待證。從此他們便成為楊浦區(qū)的“移民”。這種上海市第一代高齡老人優(yōu)待證,應(yīng)該就是如今敬老卡的雛形吧。 ![]() ![]() 外公外婆的老人優(yōu)待證 年邁的外公外婆從居住了一輩子的十六鋪,晚年移居到楊樹浦,對他們來說無疑是一次艱難的“轉(zhuǎn)身”。但他們依然身在楊浦,心在南市,時刻還惦念著弄堂口的老鄰居們。每過一段時間就必定“命令”我?guī)麄兊酵跫易旖墙值睦险∩蠋滋?。那些左鄰右舍的老鄰居看到王家阿爹、王家姆媽回來了,都會聚攏上來噓寒問暖。站在一旁攙扶著外公外婆的我,望著兩位老人甜蜜的笑容,我想:這就是所謂的鄉(xiāng)愁吧! 撰寫此文時,為喚起自己更多的記憶,我翻找出了許多外公外婆與我和父母的老照片。那張我結(jié)婚時,外公外婆坐在新房里的照片,從他們笑呵呵神情上可以看出,此刻兩位老人是多么開心哦!當看到那張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我給母親和外公外婆在南市區(qū)王家嘴角街舊居拍攝的三口之家合影照,不禁淚眼婆娑:“外公、外婆、姆媽,你們終于又在天國團聚了,你們在那里生活的好嗎?”無數(shù)個寂靜的夜晚,遙望著窗外的星空,我總會喃喃自語。 ![]() 八十年代末母親與外公外婆在王家嘴角街舊居合影 外公王生才生于1904年4月12日,1991年4月28日病故。外婆韋蘭英生于1908年12月6日,1992年1月19日病故。他們的壽命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應(yīng)該也算是長壽了。2015年9月26日,親愛的母親也與世長辭了。他們雖然已經(jīng)永遠離開我們,但他們慈祥的笑容,始終鐫刻在我的心靈。然而,此刻,我要告訴大家的是,我的外公外婆并不是我母親的親生父母。他們是我母親的姨母、姨父,這在我們家并非是秘密,母親很早就告訴了我。因為外公外婆結(jié)婚后一直沒有生育,母親的親生父母便將出生不久的她過繼給了外公外婆。從此,母親便成了外公外婆的掌上明珠。這件事,對我來說,也就是聽過而已,外公還是我的外公,外婆還是我的外婆。 晚年的母親始終有一個心愿,就是能尋找到自己親生父母身世等檔案資料。她對我說,外公外婆曾經(jīng)告訴她,其親生父親的名字叫方金棠,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不久,親生父親在奔赴抗日戰(zhàn)場的前夕,匆匆將其過繼給沒有子女的外公外婆撫育。此后,親生父母便杳無音訊。她對親身父母的記憶,只有那張一直珍藏在身邊的她一周歲時,親身母親抱著她的合影照片。 為此,母親曾多次囑托我“想想辦法”。 ![]() 母親對親生父母的記憶,只有那張一直珍藏在身邊的她一周歲時,親生母親抱著她的合影照片 面對母親迫切的尋親情結(jié),我雖想盡辦法,還是愛莫能助,無計可施??墒牵谀赣H去世后,整理她的遺物時,我看到一封位于南京的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給她的回信。原來母親得知該館為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七十周年,開放了抗戰(zhàn)時期失蹤、犧牲人員名單消息后,特地寫信去查詢自己親生父親方金棠信息。2015年8月10日,當母親收到第二歷史檔案館“查無此人”的回信,一個多月后便帶著永遠的遺憾走了。 2016年清明節(jié)前夕,我們?nèi)覍iT將外公外婆的墓園重新修葺一新。站在墓碑前,我點燃一炷心香,捧讀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那封信件,欲哭無淚: “姆媽,難道是你親生父親方金棠和外公外婆在另一個世界召喚你嗎?你和他們分別這么久了,他們思念你了。” 今天,上海這座城市在飛速成長。王家嘴角街這條石庫門弄堂早已夷為平地,董家渡這片土地很快就將崛起巍峨的南外灘,可我還是期望能在這里留住一些南市老城廂的基因與文脈。因為這里每一條石庫門弄堂里都蘊含著故事,都有著幾代上海人對這座城市的記憶。有位建筑學家說過一句言簡意賅的話:一個城市如果都是嶄新的,這很難想象?!俺鞘惺怯袦囟鹊?,建筑是可以閱讀的?!边@兩句話說得真好,但我覺得還是說得稍許晚了點。因為,很多、很多石庫門老建筑已經(jīng)無可挽回地消失了。 楊樹浦是上海近代工業(yè)的發(fā)源地,十六鋪則承載著上海灘厚重的歷史記憶。年輕時的母親,從十六鋪老城廂嫁到楊樹浦的工人新村。孩提時的我從楊樹浦跨過外白渡橋來到十六鋪,晚年的外公外婆又從十六鋪跨過外白渡橋來到楊樹浦,或許這就是生命的輪回吧。 ![]() 1975年作者在外白渡橋和上海大廈匯合處留影 (來源:上海紀實) 責任編輯:陳相利 |
|
來自: zzm1008圖書館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