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有謀有略有情有義,所以劉備曾三顧茅廬請他,諸葛亮對劉氏父子也可謂是嘔心瀝血,鞠躬盡瘁。但往往提到劉備的兒子劉禪,大家更多想到的是"扶不起來的阿斗",對于國家政事時常是少有著手。但在諸葛亮臨終前,阿斗的一個問題,卻顛覆了我們這樣的看法,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們都了解的是劉禪是劉備的發(fā)妻所生,而劉備還有一個干兒子叫劉封,相對于劉禪來說,劉封十分優(yōu)秀,在軍隊中威嚴很大,但由于劉禪是劉備老來得子,所以對于劉禪也是過于寵愛,雖然劉備也曾考慮過將皇位傳給劉封,但是劉禪在劉備面前經(jīng)常假裝柔弱,所以最后還是把皇位傳給了劉禪。 諸葛亮忠心耿耿,輔佐劉備打下一片江山,劉備對諸葛亮則也是信任有加。在夷陵之戰(zhàn)劉備戰(zhàn)敗后,諸葛亮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劉備就把當時還幼小的阿斗交給諸葛亮照料。并且承擔起來料理國家的重任。由于當時阿斗還小,諸葛亮就一直管理著國家,不敢有絲毫懈怠,隨后阿斗長大后,也曾想要將權力更多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是諸葛亮認為劉禪不是個適合管理國家的人,他害怕他和劉備費心費力打下來的江山交給他管理后付諸東流,所以就沒同意。因此,可以說諸葛亮在世時,劉禪一直都是一個有名無權的皇帝。 然而,在諸葛亮臨終前,阿斗詢問諸葛亮一個問題:“丞相走了,那您的兒子怎么安排呢?”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你走了,那管理國家的大權要交給你的兒子嗎?諸葛亮吃驚中帶著坦然回答說我家里有800棵桑樹,足夠養(yǎng)活兒子。事實上,諸葛亮意思就是告訴阿斗,我走后,管理國家的大權是交到你手里,我兒子諸葛瞻是不會著手朝政的。 通過阿斗在諸葛亮臨終前詢問的問題,相信很多人也覺得阿斗并不是"扶不上墻的阿斗",在諸葛亮在世時,劉禪雖然沒有掌管國家大權,但是他也沒有反對諸葛亮,才會有國家政事的順利處理。換句話來說,劉禪這樣是不是識時務者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