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是我國古代傳統蒙學三大讀物之一。南北朝時期梁武帝(502-549年)命人從王羲之書法作品中選取1000個不重復漢字,命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編纂成文,后世稱為《千字文》。全文為四字句,對仗工整,條理清晰,文采斐然。從一些傳統電視劇里,我們看到古代私塾里的學童,搖頭晃腦常背誦之: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 《千字文》是王羲之集字,但不是王羲之寫的。最早以整篇記述和流傳千古的名跡應該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孫--智永和尚書寫的《真草千字文》,也是他的代表作。歷史記載智永和尚,本姓王,山陰永欣寺僧人,名法極,人稱“永禪師”。細讀他的墨跡《千字文》,看得出他在用筆上的藏頭護尾,一波三折,含蓄而有韻律的意趣。宋代大書法家米芾《海岳名言》評曰:“智永臨集千文,秀潤圓勁,八面具備”。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跡本(傳) 日本小川簡齋氏所藏 ▲智永《真草千字文》宋拓關中本(部分)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智永之后,后世書法家爭相書寫《千字文》。唐代是我國書法藝術的鼎盛時期,此時人才輩出。初唐四大家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都曾寫過《千字文》,楷書四大家之一的顏真卿、“草圣”懷素也寫過《千字文》。唐代之后就更多了,如宋徽宗趙佶、宋高宗趙構、元代趙孟頫、明代文征明等等。 前日多藝堂評述了初唐顏真卿的老師褚遂良(596-658年)書法卓絕,但未能入列中國“楷書四大家”,實屬遺憾。褚遂良的書法繼傳統而能創(chuàng)格,《唐人書評》中把褚遂良的字譽為“字里金生,行間玉潤,法則溫雅,美麗多方”。 今日我們繼續(xù)欣賞他的楷書《千字文》,一覽這位晚年命運蹉跎的唐代名臣大家的書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