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印是一種書法和雕刻相結(jié)合的藝術(shù),其起源最初是為了實用。經(jīng)過唐宋,在元明清時期的篆刻家,繼承了秦漢璽印的傳統(tǒng),逐漸使篆刻發(fā)展成為一種獨立的作為欣賞的藝術(shù),與書畫的發(fā)展相結(jié)合,形成了我國特有的一種藝術(shù),同時書畫相映成趣,古來流派紛繁,大家輩出。當今百花齊放的春天,篆刻藝術(shù)這朵鮮花也格外引人注目,青少年學習篆刻藝術(shù)的高漲熱情是任何時候所不能比擬的。——錢君匋 一九八四年元旦 ▽▼▽ 篆刻五十講系列,內(nèi)容節(jié)選自吳頤人著《篆刻五十講》,從篆刻史識、工具手法介紹、基本訓練及篆刻名家故事等多個角度切入,從基本訓練著手,系統(tǒng)地提供篆刻專業(yè)知識。 ▽▼▽ 【每期篆刻史識】 【歷代璽印名稱的變遷】 秦以前,無論官、私印都稱“璽”。秦統(tǒng)一六國后,規(guī)定皇帝獨稱“璽”,臣民只稱“印”。漢代也有諸侯王、王太后稱“璽”的。唐武則天時因覺得“璽”、“死”同音,改為“寶”。唐至清沿舊制而“璽”、“寶”并用。漢將軍印稱“章”。之后,印章根據(jù)歷代的習慣,有“印章”、“印信”、“記”、“朱記”、“合同”、“關(guān)防”、“圖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種稱呼。 ▽▼▽ 【篆刻五十講之 第一講】 【part1.工具介紹】 1.刻刀:初學可備大小適中的一把(見圖),能備有大小不同的數(shù)種更好。除選購外,可用廢鋼銼、廢白鋼車刀改制。為防滑手須纏以紗繩。刀尾宜磨成亦方亦圓,可作處理印面的輔助工具。 2.印泥:以西泠印社及漳州的產(chǎn)品最負盛名。如果無條件可用一般的辦公用品(但不可用海綿印泥)。印泥宜放瓷質(zhì)印泥缸中,須常用牙質(zhì)或塑料的印筯攪拌。 3.印床:初學用印床便于運刀,但熟練者常不用印床,以便執(zhí)石之手靈活轉(zhuǎn)動配合受刀。印床有木制、金屬制多種,如圖的自制印床價廉實用(只要買一副元寶螺絲)。 4.筆墨硯刷:筆一般以5、6號圭筆為宜。刷子可用舊棕絲自扎,也可用舊牙刷、舊油畫筆代替,用以鈐印前刷清石章底部殘剩的石屑。 5.印規(guī):幫助鈐印時定位的工具,類似木工用角尺,可自制。鈐印后印規(guī)暫不移動,如鈐得不清晰,可將印章緊貼印規(guī)重復鈐印。 6.紙:復印印稿可用薄而吸水的毛邊紙、毛太紙等,鈐印可用連史紙、薄宣紙。 7.砂紙鏡子:磨印石開始可在廢砂輪、水泥地上磨,然后再用砂紙磨至細潔為度(可備鐵砂、水砂粗細不同的兩種)。小鏡子用來反照印文。 8.印筯:攪拌印泥用,可用牙、骨制品,也可用舊塑料牙刷柄,但不可用金屬的。 ▽▼▽ 【part2.刻印一般步驟】 對于初學者必須知道和掌握的刻印步驟: 1. 磨平印面 印面是指寫印文的一面,其他幾面如石面粗糙,當然也最好整磨幾下。磨印面時可先在粗砂紙上進行,以求去除紋路快速省時;然后再在細砂紙(如水砂紙等)上磨,以求石面光潔。如要磨去舊刻,則可先在砂輪上磨,省時間、省砂紙。 五指執(zhí)石,用力平均,要不斷轉(zhuǎn)換執(zhí)石方向,方可避免磨成斜面。如以“8”字形方向,循環(huán)往復,徐徐磨來,也可達到目的。砂紙最好平鋪在玻璃板上,如桌面不平,磨出的石面四角難免不平。 2. 設(shè)計印稿 刻成功一方印,最重要的是章法,也就是設(shè)計印稿。分行布局,或朱或白,或工整,或奔放,都應(yīng)成竹在胸,然后在紙上以毛筆反復設(shè)計,挑選出滿意的定稿。 3. 印稿上石 只有把設(shè)計好的正字印稿,反寫到印面上去,刻出來的反字才能鈐印出正字來。如何反寫印文,根據(jù)基礎(chǔ)不同,可有以下幾種方法: (1)最熟練者,可以直接據(jù)印稿反寫到石面上。但非有相當功力不可。不妨用鉛筆在石面上大體安排,再用毛筆定下墨稿。 (2)為防止反字中誤加了正字,可將印稿設(shè)計在透明或半透明的紙上,然后依印稿背面顯示之反稿,摹寫上石。這一方法簡單可靠。 (3)可在印稿側(cè)面置一塊小方鏡,視鏡中反稿,將反字寫上石面。用此法久而久之可鍛煉自己的適應(yīng)和書寫反字的能力。 (4)初學者最好采用水印法,具體過程如下: a. 先將一小張毛邊紙或其他吸水的毛太紙等放于手心內(nèi),將磨好的印石印面置于手心上,在紙上壓出一方印面輪廓。 b. 在此輪廓內(nèi)用濃墨寫印稿,白文要寫出較粗的線條(不必寫雙鉤字),朱文要留出邊欄的地位。 寫好后將石不偏不倚地覆蓋與紙上壓出的輪廓內(nèi),并用左手捏定印石及覆蓋著的墨膏,不使移動。 c. 用一只清潔的毛筆蘸一點清水,使印面上覆蓋著的稿紙微潮,另用兩層折好的小塊毛邊紙蒙在墨稿上,也不使移動。 d. 左手執(zhí)石扶紙,右手用大拇指指甲均勻地反復研磨墨稿,勿使遺漏一邊一角,然后揭去三層毛邊紙,印稿上的墨跡便反復印到印面上。 e. 如有不夠清晰之處,則依靠小鏡反照印稿,用毛筆據(jù)鏡中反字略加修正。 要水印好墨稿有一定訣竅: a. 不要揩去砂紙磨過后殘留在印面上的一層極薄的粉末。 b. 寫墨稿一定要用墨錠磨出來的濃墨,墨汁或淡墨效果不好。 c. 沾水不可太多,達到微潮即可。 d. 動作要干凈利落,如動作遲緩,研磨輕重不當,都會影響水印質(zhì)量。 掌握以上四點,則效果必佳。 4. 動刀刻印 詳細朱文、白文刻法后期文章詳細講解。要注意的是表現(xiàn)線條的書法筆意,要剔盡筆畫間隙處殘留的斑點。 5. 刷盡石面 用舊牙刷刷印面中石屑,使不致污損印泥。用印泥前也最好把印面上的墨跡揩凈。 6. 檢查修改 初學者可以手制蘸一點墨在印面上輕拍,勿使墨汁嵌入印文凹面,再以鏡子置于黑白分明的印文旁對照原稿檢查修改;也可將印章鈐印于較薄的半透明紙(如蠟紙坯、打印紙之類)上,從紙背視印拓的反文對照修改。 7. 鈐印 要注意潔凈印面,墊紙不可過厚,以免失真。左手扶正石章,右手運全身之力于指端鈐印。印面施力務(wù)必均勻,四角都要受力。鈐好后當紙石分離時,不可猛然抽石,宜輕輕揭開。為可靠起見,可采用印規(guī)。 8. 刻邊款 邊款篆刻法詳細,于后期詳細介紹。 ▽▼▽ 【每期名家名印故事精選】 【文彭篆印】 文彭是明朝有名的書畫家文徵明的大兒子,他的弟弟文嘉也會書畫。當時的社會習慣,刻印是被看作“雕蟲小技”的,一般由專職工匠刻制,材料大體采用牙章。文彭喜歡自己設(shè)計篆印,然后交給一位精于雕刻的南京人李文甫刻制,據(jù)說文彭的牙章一半由李刻出。一次他無意中遇到一位老人,趕驢馱著幾款半透明的“燈光凍石”,這是當時用來雕刻婦女裝飾品的,他便是高價全部買下來用作印材,從此“凍石”才被文人重視起來。 文彭之印賞析: 七十二峰深處 為善最樂 “琴倚松玩鶴”印及邊款 【注:本文內(nèi)容來自吳頤人編著《篆刻五十講》】 西泠文房 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 融合現(xiàn)代審美 開創(chuàng)出獨具特色的 文房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