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遞鋪也屬于元代官方郵驛系統(tǒng),10—15里或10—25里設一鋪,設專人傳遞文書或軍事情報。傳遞速度按一晝夜 2017-05-08 16:59閱讀:75 站赤——元代驛站交通網新樣態(tài) 2017-03-27 10:3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烏云高娃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全國性統(tǒng)一王朝,繼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高原諸部族、建立大蒙古國之后,其孫忽必烈最終統(tǒng)一中國,建立了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大一統(tǒng)帝國。元代大力發(fā)展驛站建設,為中原與周邊地區(qū)、中亞、西亞、東歐、東亞等地的人員往來、朝貢貿易、文化交流提供了通達的交通網絡,對元朝統(tǒng)治者統(tǒng)一與管理多民族國家起到了重要作用,促進了民族融合和經濟文化交流。 逐漸形成驛站交通網 元代以前,中外已有傳遞公文、傳送軍事情報的郵驛或驛傳。在繼承前代急遞鋪、驛傳的基礎上,元代將驛站交通擴大到全國范圍內,并形成有效的規(guī)章制度。 早在公元前6世紀,波斯帝國就曾建立傳遞急信的郵政驛站,設有待命的信使和驛馬,逐站傳遞公文或信件。漢代絲綢之路的開通為中國驛站的形成提供了便利條件。西漢時期,烽火燧為軍事通訊服務,驛置僅限于傳遞文書和公文,交通方式以輕車快馬為主。東漢時期,輕車被快馬取代。隋朝加強驛館建設的同時,增設了急遞鋪,專門傳遞緊急軍務。宋代,急遞鋪、驛傳更加健全。元朝繼承宋朝舊制,設立了專門管理驛站的中央機構——通政院。 元代的驛站又稱“站赤”,是蒙古語“jamci”的音譯。其詞根是“jam”(站),具有道路、交通之意?!罢境唷北局腹芾眢A站之人,另有“向導”之意。蒙古人何時開始利用“站”或“站赤”,因缺乏史料記載而難知其詳。不過,從唐宋以來北方游牧政權有驛傳這一情況來看,蒙古人當時也應有自己的交通體系。 自成吉思汗時期起,大蒙古國在其境內普遍設立驛站,配備人員和牲畜,由萬戶管理驛站事務。大蒙古國時期,過往使臣或傳遞軍事情報者持成吉思汗圣旨令牌,可以換乘鋪馬。窩闊臺汗時期,確立驛站制度,并將驛站交通線路擴 大到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利汗國境內。貴由汗、蒙哥汗時期,蒙古帝國的驛站對東西方往來起到了更為積極的作用。 忽必烈統(tǒng)治時期,在蒙古帝國驛站的基礎上,在元朝全國范圍內實行驛站制度,以元大都為中心,在全國范圍內形成較為發(fā)達的交通網絡,貫通東西南北。自元大都向南,河南行省、四川行省、云南行省、湖廣行省、江西行省、江浙行省等均設立驛站;自元大都向西,陜西行省、甘肅行省直至四大汗國境內,均設立驛站;自元大都向東,遼陽行省設有驛站;自元大都向北至元上都,再到嶺北行省,亦均設立驛站。在元朝全境內,自大都向四周輻射出嚴密的驛站交通網絡,水站、陸站多達1500處。 元代的驛站每60里左右設一站,過往使臣或王公貴族須持有圣旨令牌或鋪馬圣旨,以及官府出具的證明文書,方可在驛站換乘鋪馬,并享用政府提供的“首思”(sigüsü)(按例分到的食物,漢語稱為“祗應”)。 急遞鋪也屬于元代官方郵驛系統(tǒng),10—15里或10—25里設一鋪,設專人傳遞文書或軍事情報。傳遞速度按一晝夜計算,一晝夜400—500里,加急時可以達到一晝夜700—800里。元代的急遞鋪只有持有海青令牌者可以換乘鋪馬,并有專用驛道,以便快速傳遞公文或軍事情報。元代的急遞鋪、驛站制度在忽必烈統(tǒng)治時期已經確立。忽必烈之后,其繼承者多次規(guī)范這一制度。 為中外交流提供平臺 自古以來,中原王朝與周邊民族有著密切交往。歷代中原王朝及北方游牧政權均設立過中央客館,為四夷朝貢往來提供便捷條件。漢代的鴻臚寺、隋唐時期的四方館、北魏時期的四夷館,均有接待四夷或外國使臣的客館的性質。 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注重以儒家思想治天下,實行漢法。繼位之初,他詔諭海內、四方,希望諸國來朝親覲。為了給外國使臣、四夷賓客、歸附遠人提供便利的食宿條件,1276年,元朝開始在中央設立會同館,為遠道而來朝見皇帝的四夷賓客、外國使臣、歸附人、諸王、駙馬提供便利條件。會同館設立專門官員,管理海內外遠道而來的賓客,并設立蒙古、回回必阇赤(bicigeci)、怯里馬赤(kelemerci),即譯使和通事,供四夷賓客、外國使臣翻譯之用。 會同館不僅是四夷、外國朝貢使臣居住之所,而且是商品交換、貿易往來的場所。四夷、外國使臣以官方名義攜帶商品,在會同館進行交易,并從中央政府得到相應賞賜。因此,會同館的設立對元代商業(yè)貿易發(fā)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四夷、外國使臣和文人居住會同館期間,也與館伴、陪同人員進行詩歌方面的交流切磋,為促進元代文人與外國使臣、文人學士之間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平臺。 元大都作為元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通往四周的驛站交通頗為發(fā)達,使元朝與周邊民族以及境外諸國保持密切聯系。元大都在農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水路交通方面均非常發(fā)達。大都作為北方最大的商業(yè)活動中心,商鋪林立,商品琳瑯滿目。諸多國家與元朝進行朝貢貿易往來,不少外國商人到元大都進行交易活動,全國各地及外國商品聚集到此,使大都的商業(yè)貿易非常繁榮。 驛站以及與之相匹配的中央客館、地方驛館,由官府為往來使臣、四夷朝貢人員提供相應食宿。有元一代,來到大都的外國使臣、游客、商人、僧侶、文人、畫家、諸王、公主、駙馬、世子諸色人等,絡繹不絕,使大都成為各國商品集聚、各種文化融合、各種宗教盛行、極為繁華的國際大都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