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陽虛: 脾陰虛日久必陰損及陽, 亦會造成脾陽不振。 其他諸如: 過食生冷, 過用寒涼, 久病失養(yǎng)等, 都會損傷脾陽, 造成脾陽虛餒。 主癥: 面黃,口唇少華, 食欲不振, 食后脘腹脹滿, 倦怠無力, 四肢不溫, 泄利清谷, 婦女白帶多而清稀, 舌質(zhì)淡嫩, 舌苔薄白, 脈象沉細無力。 治則: 溫中健脾,兼益腎陽。 方藥: 黨參、白術(shù)、 云苓、山藥、 黃芪、肉桂、 附子、干姜、 扁豆、薏米、 補骨脂、淫羊藿、 甘草等。 【注】 脾胃為水谷之海, 為后天之本, 腎乃先天之本也。 脾的運化功能須得腎之命門相火的溫煦, 脾陽不運, 腎失充養(yǎng), 亦可導(dǎo)致腎氣虛弱, 脾腎陽虛則易造成完谷不化, 水濕內(nèi)停, 從而造成消渴病情的進一步惡化。 故此, 消渴后期溫補脾陽則為十分重要。 |
|
來自: 開元回春 > 《內(nèi)分泌S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