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均釉陶器生產(chǎn)綿延千年,從未斷代,其在歷史上曾出現(xiàn)過一個高峰,那就是明代“歐窯”,由于其燒造時間比較短,存世器物比較少,這就為“歐窯”制品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今天,就讓我們撥開歷史的迷霧,揭開月白釉太乙罐的前世今生...... 2017年1月12日, 由宜興市人民政府與北京故宮博物院聯(lián)合舉辦的 “紫泥清韻 皇家品味 故宮博物院珍藏宜興紫砂回鄉(xiāng)展” 在宜興市博物館盛大開幕, 可謂是盛況空前...... 宜興市博物館館長 邢娟
原來, 明清時期宜興制陶業(yè)發(fā)展至為興盛, 宜興紫砂和宜興均陶 以地方納貢或官員進貢的形式進入宮廷, 成為宮中的日用陳設與珍藏。 那么,何為宜興均陶? 它又是因何會進入宮廷的呢? 宜興均釉陶器,簡稱宜興均陶 也稱“宜均”。 它是宋代以后宜興丁蜀地區(qū)生產(chǎn)的一種上釉陶器,其工藝特點是泥條盤筑或泥片鑲接拍打成型,生坯上釉,高溫氧化焰一次燒成。從古到今,宜興均釉陶的制作工藝及器皿,都具有濃郁的地方特征,胎釉原料大多就地取材,胎質(zhì)有紫胎和白胎二種,尤其是釉水的風格和特點,與以往傳統(tǒng)釉陶有了根本的變化和提高,“均釉”色彩豐富、絢麗而不失溫潤與厚重。 以現(xiàn)有認識來看,清宮舊藏宜興均釉陶器,包括明清兩代的制品,其中以明代制品數(shù)量較多,代表了宜興均釉陶器的最高燒造水平,為我們認識和研究宜興均釉陶器,提供了可資參照對比的資料。 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江蘇省非遺專家評審委員會委員 胡平
“歐窯”是明代嘉靖至萬歷年間,宜興陶工歐子明所創(chuàng)燒。 清寂園叟有《陶雅》云: 明人歐子明 所制宜興花盆之屬,每有陽文‘子明仿古’字樣,宜興砂皿上罩釉汁,多甜白,淡青二色乃歐氏所仿,曰宜均也! 清代藍浦著《景德鎮(zhèn)陶錄》中亦有“歐窯”條目曰: 明代燒造,為江南常州府宜興人,以其政始 皆乎為歐窯。 1976年,丁蜀鎮(zhèn)羊角山古窯址的發(fā)掘中,出土了大量紫砂與歐窯器殘片,這些史籍與考古實物都證明了“歐窯”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也印證了宜興均釉陶器,自明代時所取得的不凡成果。 宜興陶文化學者 朱培華
“歐窯”制品最顯著的特點是釉色豐富,有月白、天藍、天青、灰藍等,其中以月白釉最為有名,這種釉色白中泛青、青中透白,呈現(xiàn)出如脂似玉的玻璃質(zhì)感,如同十六夜的圓月,籠罩著一層輕紗,影影綽綽,在飄渺的云煙中忽遠忽近、若即若離。 在宜興陶瓷博物館中展示的月白釉太乙罐,胎體為白泥、撇口、短頸、披肩、直筒;玲瓏小巧、渾樸妍整;外敷月白釉、釉不及底;青綠淺色隱斑,透出朦朧月色之美感。 至于太乙罐名字的由來,一是捐贈人當年如此講而定名;二是我們推測“太乙”代表道家。該器物可能是用于存放丸散膏丹,現(xiàn)在我們近距離觀察該器物釉汁濃厚、純正 ,釉色幽然生光、古樸典雅。 雖然 這一件月白釉太乙罐的形制與精美程度 與“故宮博物院珍藏 宜興紫砂回鄉(xiāng)展”中所展示的器物相較尚有差距 但其勝在小巧玲瓏 簡約而不簡單 其身之小 折射出的是宜興先民制陶技藝之高超 其器之樸 蘊含著的是宜興陶瓷文化之精髓 “今人不見古時月” 也許我們無法看見當年戶戶制陶 窯火興旺的場景 但是仍能從先民留給我們的 有形的器物和無形的技藝當中 感受到宜興均釉陶 所帶給我們的那一份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