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質量巨大的恒星在坍縮時會形成黑洞——一個光與任何其他形式的物質都無法逃離的空間區(qū)域??茖W家相信,包括我們銀河系在內,許多星系的中心都存在超大質量黑洞,其質量比我們的太陽大數(shù)百萬到數(shù)十億倍。顧名思義,黑洞是看不見的,但我們卻可以根據它對周圍物體運動的影響推測出它的存在。 多年以來,物理學家普遍認為——用“黑洞”一詞的發(fā)明者、傳奇物理學家約翰·惠勒(John Wheeler)的話來說 —— “黑洞無毛”。也就是說,任何掉進黑洞的東西都會徹底湮滅,不會在外部留下任何痕跡。如果惠勒是對的,那么黑洞是一個很好預測的物體。它的所有性質只由三個參數(shù)決定:總質量、角動量和電荷。這種驚人的簡單性與恒星或行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后者形狀繁多、大小各異,有著不同的化學成分、內部分層和大氣構成。 但惠勒的觀點在近幾年遭到了量子力學的有力挑戰(zhàn)。量子力學中的基本方程沿時間向前演化和向后演化的方式是一樣的,即具有時間反演對稱性。這意味著宇宙必然容納了足夠的信息來完整地重建它的過去??扇绻昂诙礋o毛”,過去的信息就丟失了,我們就無法準確地判斷它們是如何形成的。這樣一來,宇宙過去的狀態(tài)就不可能確定了,這不符合量子力學定律。 因此,按照量子力學,黑洞應該與形成它們的母體恒星一樣,是獨一無二的,具有豐富的特征。一種可能的解釋是,有關黑洞歷史的證據藏在“量子毛”中。這種量子毛是黑洞發(fā)射的某種我們還尚未發(fā)現(xiàn)的荷,其影響比電荷更弱或更微妙。另一種解釋是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倡導的“軟毛”理論。該理論認為,黑洞引力場的細微改變中殘存著關于黑洞信息的零星記錄。此外還有很多種解釋,它們并不互相排斥,可能只有一兩個是對的,也可能都是對的,但沒有一種理論能說服所有人,并且到目前為止它們也都沒有任何實驗證據。無論是“量子毛”還是“軟毛”,如果它們真的存在,應該是長在黑洞的外表面。還有一種解釋認為黑洞與恒星一樣有內部構造。但若是這樣,物質就必須能夠抵御巨大引力的無情吞噬,而這是違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的。黑洞也可能是個“絨毛球”,在內部充滿一種奇特的新物質,又或者有一道“火墻”,物質集中在其表面。但這些理論也一樣,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猜測。 簡言之,量子理論認為黑洞是有毛的,只是無人知道毛是什么。物理學家甚至在為“毛長在哪兒”爭論。所有邏輯上可能的解釋——外部、內部或表面——都有學術成就卓越的支持者。 目前,很多物理學家對一種形式更為實在的黑洞大氣感到興奮。這種黑洞大氣的根源是一種尚未被發(fā)現(xiàn)的質量很輕的粒子。當黑洞旋轉時,這些粒子被甩出,然后又被引力捕捉回來。這個過程會形成黑洞大氣層,從而改變黑洞的性質,并導致可以觀測到的效應。這種構成了黑洞大氣的粒子,可能就是某些物理理論預言的軸子,它也是宇宙暗物質的有力候選者。 近期引力波探測方面的突破有望讓我們更好地研究黑洞的性質。黑洞間的碰撞是強大的引力輻射源。通過探測碰撞發(fā)出的引力波,我們能夠深入前所未有的細節(jié)去研究黑洞。雖說這不能保證我們會發(fā)現(xiàn)黑洞是毛茸茸的,但前景十分誘人。 在黑洞身上,仍有很多秘密等待物理學家去揭開。在你眼里,黑洞應該是什么樣的? 在留言區(qū)參與互動,描述你心中的黑洞,我們將送出兩本維爾切克的最新著作——《美麗之問》 什么是宇宙的終極秘密?相對論還是量子力學?我們的宇宙是一件天工神作的藝術品嗎?《美麗之問》不是一本消磨時間的讀物,它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維爾切克窮近50年的思索。近500面的大書將讓你從上帝視角重新審視宇宙萬物,讀完它將獲得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
|
來自: 昆侖圃 > 《環(huán)球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