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元年(1339年)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這場戰(zhàn)爭持續(xù)四年之久,明朝的軍隊分為南軍和北軍投入戰(zhàn)爭。但奇怪的是,明朝的死敵蒙元帝國在此期間卻并無動靜,難道他們不想恢復在中原的統(tǒng)治?明朝內斗之時,豈不是他們的大好機會可以趁虛而入,內憂外患之下,明朝剛建立的基業(yè)堪憂,難道蒙古人真不懂這個道理?中原腹地發(fā)生如此重大之事,蒙元豈會不知,他們沒有趁火打劫,實在是自己也是有苦說不出,主要原因有三點。 ![]() 一、被打慘了,實在沒有實力再打。 先看看大明和朱棣在靖難之前,都對蒙古人做了什么,洪武年間,一共進行過八次北伐,前六次都是由開國將帥徐達、藍玉等擔任統(tǒng)帥,特別是洪武二十年的藍玉北伐,在捕魚兒海奇襲得手,北元喪師十萬,宗室被俘一百多人,連玉璽都被明軍所得,北元末代皇帝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和太子僅以身免,北元已經(jīng)完全赤膊了,想逆襲也是有心無力。 可能有人會問,蒙古帝國幅員廣大,人口眾多,元朝皇帝名義上可是四大汗國的皇帝,怎么說沒兵就沒兵了呢?蒙古還有很多人口部落不假,但當時黃金家族威信早已大不如前,連逃脫的北元大汗脫古思帖木兒兵敗之后被宗室也速迭兒殺死,手下僅剩的三千余人為了活命,隨后投降明朝,北元從此陷入分裂,哪里還有實力再舉兵南下。脫古思帖木兒一死,不僅僅是宣告忽必烈一系子孫對于蒙元帝國統(tǒng)治的結束,同時也宣告了蒙元帝國作為一個政治實體的完全解體。 ![]() 但是這還不算,明朝緊接著又進行了第七次和第八次北伐,由晉王朱棡和燕王朱棣統(tǒng)帥,進一步打擊蒙古。為何是燕王掛帥?因為他在洪武十三年就就藩北平,也就是元朝的大都,將他封到燕京,本就是要依靠他來戍邊。晉王同樣也是如此,他的封地在山西太原,也處于抵御蒙古入寇的第一線。 持續(xù)不斷的打擊,加上戰(zhàn)場的一再失利,蒙軍對明軍早就產(chǎn)生了心理陰影,有生力量的嚴重損耗,更使得他們無力再組織起攻勢。 ![]() 二、自己也在內斗,而且比大明還嚴重 可以說,捕魚兒海一戰(zhàn),打散了黃金家族僅存的凝聚力,在追隨強者的草原法則之下,原先臣服于北元的蒙古各部落再也不愿被弱者統(tǒng)治,他們要把握自己的命運。黃金家族想東山再起,而瓦剌的綽羅斯家族不愿再臣服于弱者,瓦剌和韃靼打得這一個熱鬧,比靖難之役精彩得多。 非忽必烈系的也速迭兒殺死忽必烈家族的后裔,意味著原來大家默認的汗位繼承的基本規(guī)則被打破,等于又回到了一切憑實力說話,通過武力決定汗位歸屬的混亂狀態(tài)。洪武二十一年(1388)到建文四年(1402),這十五年中,蒙古汗位六次易手,而且汗位傳承非常不穩(wěn)定,誰拳頭硬,誰就能當老大。從時間線上看,早在靖難開始前十多年,蒙古各部族就一直陷入了內戰(zhàn)之中,比明朝的內斗要嚴重得多,內部問題沒解決,蒙古如何南下寇邊?那和把自己后背交給敵人來捅有什么區(qū)別? ![]() 三、朱棣的分化與拉攏 洪武二十年(1387)九月朱元璋平定遼東,收降納哈出之后,為了鞏固對這一地區(qū)的軍事管理而擴建成為大寧都指揮使司,統(tǒng)轄附近諸衛(wèi)。在這一地區(qū)的衛(wèi)所中,有不少士兵是蒙古降人,個體戰(zhàn)斗力較一般漢地士兵為強。 最為重要的是,這些蒙古降人對于自己作為被征服者的生活并不滿意,他們不能夠繼續(xù)原來的牧民生活,卻只能從事屯田等半強制的勞動?,F(xiàn)在有機會跟隨燕王一起給明朝政府搗搗亂,一旦能夠成功,不僅能擺脫現(xiàn)在的身份,榮華富貴更是少不了的,而草原民族天生崇拜強者,對朱棣的崇拜也使得他們義無反顧加入北軍,故此這些蒙古降人以較漢人更大的熱情投入了朱棣的靖難部隊。當然,他們也得到了豐厚的回報,在有明一朝的軍隊和政府中,從始至終活躍著蒙古裔將士和官員的身影。 即便如此,朱棣起兵后,兵力還是嚴重不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通過拉攏寧王朱權,招誘大寧、朵顏、福余,也就是后來有名的兀良哈三衛(wèi)的蒙古人,朱棣得到了寧王數(shù)萬兵馬和驍勇善戰(zhàn)的蒙古騎兵,解決了自己兵員不足的問題,同時又解決了起兵的后顧之憂,還拉攏了寧王一起下水,一石三鳥,這種妙計確實是雄主級別的。 ![]() 這樣,蒙古不但沒有乘虛而入攻打明朝,而且在靖難中成了朱棣一方的助力。不過,滅國的仇恨不會這么輕易被忘卻,等草原民族重新選出了老大,自然會卷土重來,發(fā)動更猛烈的進攻。靖難結束,朱棣即位短短四十七年之后的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他的子孫就在長城外遭遇了蒙古瓦剌部落的一次毀滅性進攻,連皇帝本人都被生擒,這就是舉世震驚的土木堡之變,詳情可以點擊 土木堡之變解析:英宗與王振都不是禍首,真正的失敗原因是這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