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光返照的一年 一個人臨死之前如果突然清醒或者興奮,我們稱之為“回光返照”,也可以形容一個王朝或政權滅亡前短暫的安定繁榮。大明的崇禎皇帝自打繼位后,國家就一直處于風雨飄搖之中,但他十七年的皇帝生涯,其中有這么一年讓他看到了希望。 話說公元1638年,崇禎十一年,焦頭爛額的皇帝朱由檢盼來了幾個好消息。五省總督洪承疇以滁州為“誘餌”引“闖王”高迎祥部上鉤,隨后全殲了起義軍主力。高迎祥戰(zhàn)敗被俘,明軍大捷,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隨后,李自成部在明軍的圍剿下大敗,只剩十幾騎躲進了深山中茍延殘喘。張獻忠見大勢已去,無奈接受朝廷的招降,大明朝十余年的內(nèi)亂就此結束。沒有了內(nèi)患,大明朝可以集中兵力對付遼東的皇太極了,即使收復不了遼東,起碼不用兩線作戰(zhàn),負擔減輕不少。 此時,崇禎皇帝長出一口氣,總算是對得起列祖列宗了?;叵肫鹑昵埃绲澃四暾?,高迎祥領導的起義軍攻陷了鳳陽,還掘了老朱家皇陵。消息傳到京城,舉朝震動,鳳陽是太祖朱元璋的老家。皇帝祖宗的墳被掘了,崇禎大怒,光三品以上的大官就砍了幾十人。同年十月,崇禎皇帝下了“罪己詔”,皇帝老子作檢討可不是什么表面工作。他整日穿著孝服理政,后宮不準吃葷、奏樂......發(fā)誓一日不滅流寇,他一日不脫孝服。 接下來,崇禎皇帝就得“中興大明”了,但這不過是大明朝滅亡前的“回光返照”而已。就在前一年,朝廷開始征“剿餉”,本來計劃只征一年,實際上一直征到大明亡了為止。明末天災不斷,地震、旱災、蝗災讓百姓民不聊生,朝廷本應救災撫恤,免除受災地區(qū)的稅賦,讓百姓先餓不死再說。所謂反民、流寇就是吃不飽飯的百姓,只要能活下去誰愿意造反。所謂“剿餉”就是征收為了鎮(zhèn)壓民變的軍餉,結果反民越剿越多,惡性循環(huán)。 其實,明末的百姓除了正常的稅賦,還得被征“遼餉”,這是為了對付遼東的滿清而增加的賦稅,而且是逐年增加,從最初一年520萬兩增加到每年900多萬兩。 百姓已經(jīng)不堪重負了,現(xiàn)在又增加了“剿餉”,他們不僅吃不飽飯,就是賣兒賣女都交不上這些稅錢,餓死人的情況非常普遍。朝廷征繳的方式也很野蠻,跑了一戶,其他人要分攤這一戶的稅賦,結果是整個村子人全部跑了。沒有活路的百姓只有拋家舍業(yè)四處流竄找吃的,成為了“饑民”“流民”,只要有人領頭對抗官府,他們就是“流寇”大軍。 后來,李自成死灰復燃,朝廷依然沒錢鎮(zhèn)壓,作死的皇帝于崇禎十二年(1639年)又開始征“練餉”了,其名目是為了練兵平叛。朝廷規(guī)定每畝加征銀一分四、五厘,征收的金額竟高達730萬兩。這些錢是怎么征上來的?大家可能想不到,有的地方已經(jīng)把稅征到了60多年以后了,百姓已經(jīng)把稅交到了孫子輩、重孫子輩了,這是竭澤而漁,百姓徹底的沒了活路。 “迎闖王,不納糧”,李自成只用了這六個字就打敗了大明。短短一年,他的部隊就擴展到百萬之眾。隨后,大順軍勢如破竹,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不到兩天他們就攻入北京,崇禎自縊身亡,大明沒了。為什么崇禎皇帝要這么作死,非得把百姓都逼反不可,大明真的那么窮嗎? 是的,朝廷國庫和崇禎皇帝的“小金庫”真的是空了。李自成進了北京城也是窮光蛋,那么多兵要養(yǎng),他如果走崇禎的老路去征餉不就失信了嘛。 那么,大明朝的錢去哪了呢? 大明朝有皇室和官員兩大既得利益集團,崇禎十四年(1641),李自成率部攻入了洛陽城,殺了福王朱常洵,在他家就搜出了白銀1000多萬兩。明朝對待皇室是“養(yǎng)豬政策”,給錢給地。到了明末朱元璋的子孫已經(jīng)繁衍了百萬之眾,這些王爺個個富可敵國,而且心安理得的享受這一切。國難當頭,他們不愿拿錢給朝廷,而百姓對他們恨之入骨,他們的命運也像豬一樣被一個一個的屠戮殆盡。 至于官員,李自成通過拷打和抄家等方式,竟然在官員那里逼出了7000多萬兩白銀。這些錢把李自成都嚇壞了,要知道關外遼東軍費最巔峰的時候一年也不過耗費400余萬兩,崇禎末年只要300余萬兩即可。最可恨的是,這些貪官眼看著朝廷去搜刮那些貧苦的百姓,逼死、餓死那么多人,都無動于衷。 曾經(jīng),崇禎皇帝放下九五之尊,去哀求皇室和大臣們捐錢無果后,在桌子上寫了五個字:文臣皆可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