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字在夏朝甲骨中,用的最多,最頻繁,它到底是什么意思,作何解,下面讓我們看看具體的夏朝甲骨文實例: 一版釋文: 有亡人 賜木方 陽豸 命 旨帛闋貞 天祟 賜
三厥子 妣女祖 三與人有 祟 若稱闋貞 天佑
二版釋文 有亡人 賜木方 陽豸命 旨帛闋貞 天祟
三厥子 妣女祖 三與人有 祟 若稱闋貞 天佑
三版釋文: 有亡人 賜木方 陽豸命 日帛闋貞 簋 賜日
三厥子 妣女祖 三與人有 祟 若稱闋貞 天佑 四版釋文: 有亡人 賜木方 陽豸命 旨帛闋貞 牡馬 有賜
三厥子 妣女祖 三與人方有 祟 若稱闋貞 天祟 五版釋文: 有亡人 賜木方 陽豸命 旨帛闋貞 天簋 木
三厥子 妣女祖 三與人方有 災(zāi) 示 稱闋貞 天祟 佑 以上我選了五版甲骨文,每版都有 ‘有亡人 賜木方陽豸’ 這里的人,我認為應(yīng)該指的是夏,即夏王,或夏后氏,除此之外,無有人有如此巨大的權(quán)力,能賜予木方,吉兇禍福。夏字在古代本義就是人,二字可通用,你看古夏字本身是由人的頭部、身子、兩手、兩腿組成,夏就是一個象形的人字,而在上面所引用的甲骨文字中,那個人字就是指的夏王,人方指的是夏族。郭沫若、胡厚宣曾說過商朝卜辭里的土方即指夏族后裔,王寧在 [夏朝遺民流布情況概說]一文中說:‘《世說新語·言語》二十二云:“大禹生于東夷”,東夷是夏人遺民中勢力較大的一支,因為夏人的故國本來就在后來所說的東夷之地。 “夷”在殷墟卜辭中寫作“尸”或“人”,卜辭中的尸方或人方也就是夷方,周金文稱為尸方,稱東夷為“東尸”,稱淮夷為“淮尸”,后來為了避免與尸主之尸相混,就在下面加“二”作“仁”,后來仁被用為仁義字,則又另造一“夷”字代之,故人、尸、仁、夷本同一字。《說文》:“夷,東方之人也”,故又名東夷,其實夷就是人,夷人本居于山東一帶,而今膠東、膠南一帶方言仍然讀“人”如“寅”,和“夷”非常接近,在古音里,夷、人二字古音為脂真對轉(zhuǎn),音本相近?!鯇幵谶@里指出人、尸、仁、夷本同一字。她在下文里進一步明確說明,‘原來,“夷(人)”實際上是夏人的自稱,夏之部族無論敵友遠近,皆稱為“夷”,猶商之稱部族為“方”也。。。。。。。即夏人若夏夷。蓋部族之稱,夏曰夷,商曰方,周曰國,人、方、國從意義上講是一樣的,故夏代并無夷夏之分,夷也不是什么異族異類?!闹兴f的‘夏代時夏部族必也是自稱為“人(夷)”’是附合當(dāng)時夏朝的實際情況,王寧的判斷是準確的,這已在我祖?zhèn)鞯牡谝淮蚊媸赖南某坠俏淖?,簡直是不謀而合,同時也得到了相互印證和支持,,因為她并沒有見過夏朝文字,也未見過夏朝甲骨,我非常敬佩她的嚴謹?shù)闹螌W(xué)精神 。 綜上所述,在夏代,夏族自稱人[夷],換句話說,人指的就是夏,人、夏、夷、尸、仁是指同一個意思。如果甲骨上的人字,弄清了它的真正含義,我們就可以作出初步的判斷,這些甲骨是夏人用來進行占卜的,夏朝也有甲骨文,夏朝文字的發(fā)現(xiàn)決不是一個字,或單個的幾個字,而是大量的成批的系統(tǒng)的成文歷史—這才是真正的夏朝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