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陳書《虞美人圖》 中國人給花草取名,極富詩意和想象力。在無數(shù)芳名中,“虞美人”可謂別具一格,花以古代美人命名,大概只有這一種了。 據(jù)《史記》《楚漢春秋》記載,西楚霸王項羽“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項羽被困垓下時,夜聞四面楚歌,自知已是英雄末路,乃與虞美人在帳中飲酒作別,慷慨悲歌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美人和之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項王泣數(shù)行下,左右皆泣,莫敢仰視”。 另據(jù)《情史·情貞類》記載,虞美人和歌之后,“姬遂自刎,姬葬處,生草能舞,人呼為虞美人草”。虞美人葬于何處,史書并無記載。目前國內有兩座虞姬墓,一座在安徽省靈璧縣,一座在安徽省定遠縣。孰真孰假,誰也說不清。而虞姬墓上“生草能舞”,也只是一種傳說。由于虞美人草的出處撲朔迷離,自古以來,人們對這種草究竟為何種植物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直到明清時期,才確定為罌粟科罌粟屬的虞美人。 虞美人的花和罌粟花很相似,人們在鑒賞古代花鳥畫時,稍不留意就會將兩者混淆起來。宋代有一幅很有名的《罌粟圖》,經(jīng)常被當作《虞美人圖》,此作品為團扇,畫有紅、紫白三色罌粟花三朵,右上方有一株直立的罌粟果。為何判斷此圖為《罌粟圖》?從圖中可以看出,其花莖上并無虞美人生長的糙毛,花瓣有重瓣,邊緣有開裂,為罌粟花的特征。其葉子邊緣呈鋸齒狀,不分裂,也符合罌粟葉的特征。此外,圖中蒴果的形狀也更像罌粟果。 古代畫家非常重視寫生,對每種植物的觀察都細致入微。如錢維城的《花卉冊》之虞美人圖,不但準確地畫出了虞美人葉子的形狀,連虞美人花莖上的糙毛也仔細地描繪出來。當然,論寫實功夫,清代的洋人畫家郎世寧堪稱個中翹楚,他的《仙萼長春圖冊》,共16幅畫,內有多種四時花卉,設色鮮麗,富立體感,為融合中西畫法的杰作。其中有《虞美人與蝴蝶花圖》和《罌粟圖》,圖中對虞美人和罌粟的描繪栩栩如生。 虞美人承載著楚漢爭霸的歷史,英雄美人的情懷,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自宋代以來,文人們在詠虞美人時,無不感慨萬分。畫家們在描繪虞美人時,也經(jīng)常在題畫詩上表達自己的感慨。如清代女畫家陳書的《虞美人圖》,上有題詩曰:“綠筍朱櫻景漸催,閑花處處錦成堆。虞兮不解興亡恨,春到江東也便開?!痹娨馀c“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有異曲同工之妙。 【作者:鐘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