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艷若花,山陰芊若草。六朝以上人,不聞西湖好。 “這是晚明袁宏道《山陰道上》的詩句,而距今1600余年的東晉王羲之,早已發(fā)出“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游”的感嘆。 位于山陰道上的蘭亭,以其山水之佳,雅集之樂,翰墨之趣,人文之盛而成為傳統(tǒng)士人心目中的夢幻之地,更進一步演化為漢語言文化系統(tǒng)中的一個意象符號,令多少人魂牽夢繞。 劉長卿《送人游越》詩中寫道:“未習(xí)風(fēng)波事,初為吳越游。露沾湖色曉,月照海門秋。梅市今何在,蘭亭水尚流。西陵待潮處,落日滿扁舟。”貴為國君的唐德宗,在上巳節(jié)宴集時亦對蘭亭念念不忘:“佳節(jié)上元巳,芳時屬暮春。流觴想蘭亭,捧劍得金人”。 考查《全唐詩》與《四庫全書》唐代文獻,唐代游歷過越中的知名人士有278人,留下涉及蘭亭詩作四十余篇,宋代以降,文人騷客更是對越中之地情有獨鐘,作為唐詩之路重要節(jié)點的蘭亭,其蘊含的象征意義也進一步豐富和深化。 《水經(jīng)注》卷四十:“浙江又東與蘭溪合,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號曰蘭亭,亦曰蘭上里。太守王羲之、謝安兄弟,數(shù)往造焉。吳郡太守謝勖封蘭亭侯,蓋取此亭以為封號也。太守王廙之,移亭在水中。晉司空何無忌之臨郡也,起亭于山椒,極高盡眺矣?!?/p> 此處的天柱山,乃會稽山的一處山峰,湖口即鑒湖口,這是王羲之蘭亭修禊時的舊址。僅從這段文字看,東晉時蘭亭就三易其址,其后歷朝歷代又屢經(jīng)變遷,而蘭亭之名不廢。今天的蘭亭,乃康熙朝紹興知府許弘勛修建完善,基本確定了現(xiàn)在的方位和規(guī)模。 永和九年,在“天朗氣清,惠風(fēng)和暢”之日,王羲之與謝安等一行四十一人,雅集蘭亭,踏青修禊,逍遙于山水之樂。 “修禊”亦曰“袚禊”,《說文解字》:“袚,除惡祭也”?!对娂瘋?nbsp;鄭風(fēng) 溱洧》注:“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辰,采蘭水上以祓除不祥?!蔽簳x之時,修禊作為宗教祈禱的意味已經(jīng)大大淡化,更多的是文人雅士踏青游玩,嘉會宴樂,于山水之間詩酒唱和。此次修禊的目的地應(yīng)該是王羲之選定,因為在書圣看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的確是絕佳好地。雖然大詩人白居易頗為惋惜蘭亭沒有絲竹之樂,但有山水清氣足矣。眾人于曲水之濱,飲酒賦詩,展露才華,而王羲之則在微醺之際,鋪平蠶繭紙,手捻鼠須筆,“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揮毫寫就千古名帖《蘭亭集序》,一舉奠定了自己書圣的崇高地位。 關(guān)于這一盛事,《晉書王羲之傳》有載:“嘗與同志宴集于會稽山陰之蘭亭,王羲之自為序以申其志。”“或以潘岳《金谷詩序》方其文,羲之比于石崇,聞而甚喜?!逼淝槠渚埃缭谘矍?。 《蘭亭集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序》、《臨河序》、《禊序》和《禊貼》,版本亦有多種。 關(guān)于其真贗,雖然歷史上也有過質(zhì)疑和爭論,但綜合各種研究成果來看,應(yīng)屬王羲之為文并作書無疑。 今人多感嘆《蘭亭序》的書法之美,殊不知這同時也是一篇極其優(yōu)美的文學(xué)和哲理文章,《世說新語》評王羲之文章“高爽有風(fēng)氣,不類常流”; 余誠《重汀古文釋義新編》卷七:“因游宴之樂,寫人生死之可悲,則蘭亭一會,固未可等諸尋常小集。而排斤當(dāng)日竟尚清談;傾惑朝廷者之意,亦寓言下。林西仲謂古人游覽之文,亦不茍作如此。信非誣也。至其文情之高曠,文致之輕松,更難備述。” 《蘭亭集序》留給后人的,不僅是精妙的筆法,還有暫得于己的快然,情隨事遷的感慨,終期于盡的哀痛,參天地、滌玄覽的幽思。魏晉玄學(xué)興盛,尚論名教,而王羲之較同代人不同之處是能夠一眼看穿一死生、齊彭殤的虛誕,發(fā)出“死生亦大”的感嘆,這無疑具有積極意義。正是《蘭亭集序》文字背后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成功塑造了王羲之一代書圣的鮮活藝術(shù)形象,打動并感染著一代又一代人為之傾慕和神往。 今日的蘭亭,已不再僅僅是文人雅士修禊游玩之所,正日益成為標(biāo)志越中文化、薈萃南北人文的書法圣地,吸引著成千上萬風(fēng)雅之士慕名而來。永和九年的那場雅集,從來就沒有中斷,而是不斷變換著新的舞臺式樣,一直在開場。一年一度的蘭亭書法節(jié),就是這雅集興會的最高形式與生動見證。正是:“世間禊事風(fēng)流處,鏡里云山若花屏。今日會稽王內(nèi)史,好將賓客醉蘭亭?!?/p> — end — | Author:劉成倫 | ——關(guān)注“紹興旅游”,獲取更多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