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那些年》悅悅 蘇軾才名冠絕天下,為人曠達真誠,一手打造了“千古第一朋友圈”,卻也樹敵頗多。為何?凡譽滿天下者, 也易謗滿天下。對出類拔萃的蘇軾,羨慕嫉妒而生恨者大有人在。蘇軾入仕后便卷入新舊黨爭,性格上的直言無忌讓政敵將他視若仇讎。因此,明里暗里把他拉進黑名單的人太多了。對于廣交天下人的蘇軾,被拉黑后要不要繼續(xù)成為好友,是否也是個煩惱的問題呢? 拉黑的理由蘇軾才高天下皆知,卻也因此招來小人嫉妒。新黨中堅呂惠卿頗有才學,但他始終不愿承認蘇軾才華,聽人夸贊蘇軾便會勃然大怒。王珪與蘇軾同為蜀人, 又同出于歐陽修門下。本應是親近關(guān)系,但王珪不僅對蘇軾從無褒揚,還抓住一切機會在朝堂上打擊蘇軾。王珪素有文名,但是詩文并不出色, 更不能和蘇軾文章相提并論。他對蘇軾的種種打壓,嫉賢妒能的因素大概也占了大半。 做蘇軾的朋友,能夠暢所欲言談天說地,但也得受得住他通古博今、快言快語的毒舌挖苦。有一次,蘇東坡去拜訪宰相呂大防。呂大防極胖,而且嗜睡。蘇東坡到時,他正在午睡。兩個時辰之后,蘇東坡等的火冒三丈。終于呂大防睡醒出來了,蘇東坡手指向客廳中一只大瓦缸里背長綠苔的烏龜。 他向主人說:“這種東西沒有什么稀奇,難得的是一種三對眼睛的烏龜。” 呂大防知道蘇軾要調(diào)侃他,但不知會從哪調(diào)侃起,支吾著說:“哪里有三對眼睛的烏龜?” 蘇東坡回答說:“當然,在唐中宗時,有一個大臣向皇帝進獻一只烏龜。皇帝問他六只眼睛的烏龜有什么好處。大臣回答說,烏龜若有三對眼睛,自然就用三對眼睛睡覺,睡覺的時間自然就比普通烏龜多三倍。”好在呂大防并未因此計較。 蘇軾也意識到自己的短處,曾經(jīng)對蘇轍說:“我一向口無遮攔,暢所欲言,如果覺得事情不對,就像在飯菜里找到蒼蠅一樣,不吐不快。”蘇轍勸他說:“你要了解你說話的對象,有的人可以推心置腹,有的不可以?!?/strong> 政治立場、太有名、毒舌……這些理由讓蘇軾被拉黑了一次又一次,而蘇軾都是怎么處理的呢? 就是要永久拉黑你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九歲的宋哲宗繼位,蘇軾與程頤先后被召入京。蘇軾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程頤任崇政殿說書,做了皇帝的老師。雖然同在皇帝左右輔佐,兩人的關(guān)系卻相當不好。 蘇軾,性情豪邁通脫,不拘一格。程頤,身為一代理學宗師,端肅持重,為人古板。一次,程頤給哲宗授課。哲宗隨手折了一根柳枝,程頤馬上勸諫說:“方春萬物生榮,不可無故摧折?!?/strong>哲宗把柳枝一扔,真掃興!司馬光都說這個程頤是個老迂腐。對于這樣的程頤,蘇軾素無好感,得了機會就會嘲笑他一番。 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司馬光去世,程頤主喪。這天,蘇軾與百官參加完明堂祀典后,前往祭奠,卻被程頤擋在門外。程頤說慶賀和吊唁不能在一天,還搬出了孔子原話:“哭則不歌”。有人反駁說:“孔子雖然說過‘哭則不歌’,但沒有說過’歌則不哭’”。程頤堅持不放行。蘇軾等得心煩,大聲說程頤是“鏖糟陂里叔孫通”。叔孫通,漢初專治禮儀的大臣。他這是說程頤是從爛泥坑里鉆出來的冒牌叔孫通,極盡嘲諷。眾人哈哈大笑,程頤在百官面前顏面掃地。因為此事,程頤徹底拉黑了蘇軾,他的弟子朱光庭、賈易等人也將蘇軾視為不共戴天的敵人。 表面上這是偶發(fā)的一場口舌之爭,但很快就演化為以蘇軾和程頤為首的蜀黨和洛黨在人事上的相互傾軋,自此,蜀洛黨爭持續(xù)了幾十年。 加回好友,總要有人主動章惇與蘇軾的友情可以追溯到他們共同參加科考。二人相識后,惺惺相惜,視彼此為莫逆。蘇軾逢人便說章惇“奇?zhèn)ソ^世,自是一代異人”,蘇軾不會阿諛奉承,他對章惇的贊美和欣賞是發(fā)自肺腑的。 一次章惇和蘇軾同游南山,到仙游潭,潭下是萬丈絕壁,只有一根木頭橫在上面,章惇請?zhí)K軾在絕壁上寫字,蘇軾害怕不敢寫。章惇穩(wěn)步走過橫木,把大繩子拴在樹上,他提起衣服,順著繩子下去,用漆墨軟筆在石壁上寫下“蘇軾、章惇來”幾個大字?;貋砗螅裆蛔?,蘇軾撫著他的背說:“你他日必能殺人?!闭聬獑枺骸盀槭裁矗?/strong>”蘇軾說:“敢拼命的,就能殺人。”章惇大笑。讓蘇軾想不到的是日后章惇要殺的竟是自己。 入仕之后,蘇軾被劃入司馬光陣營,而章惇是王安石的鐵粉,在政見上二人出現(xiàn)分歧。但是他們的友誼并沒有受影響。烏臺詩案時,人人避蘇軾不及,章惇卻主動寫信安慰,并且出手相助,解其困急。宰相王珪多次曲解蘇軾詩中的“蟄龍”二字,在宋神宗面前挑唆蘇軾有“不臣”之心。章惇在朝堂上為其奮力爭辯。患難才知真情,經(jīng)此種種,蘇軾更是以章惇為知己。 然而,他們的友誼終究因為愈演愈烈的新舊黨爭產(chǎn)生了不可彌補的裂痕。紹圣元年(公元1094年),章惇拜相,親自主持了對舊黨的瘋狂報復。昔日好友在此時變成了他的眼中釘,蘇軾一再遭貶,章惇不但沒有出手相助,反而誓要置蘇軾于死地。蘇軾被貶儋州就是章惇的手筆。 章惇徹底拉黑蘇軾,除了政治立場的原因外,他和蘇軾少年相識,最了解蘇軾的蓋世才學,而今貴為宰相的他已經(jīng)不能容忍蘇軾的盛名和再度崛起了。 然而蘇軾卻沒有放棄這段友誼。元符三年 ( 公元1100年),哲宗去世,章惇罷相被貶。遇赦北歸的蘇軾聽到消息, 立即寫信給章惇的外甥黃寔, 告訴他雷州雖然遙遠, 但并無瘴癘,請黃寔轉(zhuǎn)告章惇母親, 讓她寬心。章惇之子章援寫信向蘇軾求助,希望蘇軾還朝后對章惇施以援手。病中的蘇軾親筆回信, 信中仍稱章惇為丞相,他說:“軾與丞相定交四十余年, 雖中間出處稍異, 交情固無所增損也。”他還詳細地介紹了雷州風土, 囑咐章援要多備藥物,并手抄一道白術(shù)方, 讓章惇服用以求養(yǎng)年。 章惇得勢時恨不能置蘇軾于死地, 蘇軾卻能不計前嫌,以德報怨?;蛟S,在他心中,這份友誼實在彌足珍貴。 線下相見,相逢一笑泯恩仇蘇軾一入仕途便陷入新舊黨爭,曾寫《上神宗萬言書》,對新法進行全面攻擊,并把矛頭直指王安石本人,因此也引起了王安石的不滿, 必欲將其驅(qū)逐出朝廷而后快。 王安石通過其姻親謝景溫彈劾蘇東坡“向丁憂,多占舟舡,販私鹽蘇木,及服闕入京,多占士兵”。借機下令嚴查,搜集蘇東坡的黑料。雖然調(diào)查最終無一所得,卻使蘇東坡心驚膽戰(zhàn)。于是,他請求外調(diào),以遠離政治漩渦。此后,蘇東坡就開始了他連年外貶的宦海沉浮。 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蘇東坡離開黃州。七月,到達金陵。此時,第二次辭相的王安石正寓居南京半山園。這兩個從政壇走下來的大文豪終于在這里相見,并且冰釋前嫌。 事實上,拋開政治立場不言,兩人是互相傾慕的。蘇洵與王安石素來不合,曾寫《辨奸論》嘲諷王安石。蘇軾認為父親言語太過,并不以為然。他本人非常欣賞王安石的文才, 認為王安石所撰的英宗實錄為國朝諸史之冠。而當年“烏臺詩案”時,蘇軾幾乎被置之死地,王安石并未借機落井下石,而是向皇帝進言:“豈有盛世而殺才士乎”,力保蘇軾。 經(jīng)過一番世事沉浮,二人的相見別有一番況味。王安石穿便服騎驢前來迎接,蘇軾上前迎到:“軾今日敢以野服見大丞相!”王安石笑道:“禮豈為我輩設哉?”相伴月余,二人出游山水,談古論今,都有相知恨晚之感。王安石對人感嘆道:“不知更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蘇軾也作詩感嘆:“從公已覺十年遲”。 一天,蘇軾對王安石說:“我有話想對你說。”王安石以為蘇軾要重提舊怨,頓時變了臉色。蘇軾解釋說:“我所言天下事也。”王安石說:“姑言之?!碧K軾講了他對當前朝廷接連用兵和屢興大獄的不滿, 認為大兵大獄是漢、唐滅亡的前兆, 并勸王安石出面阻止。王安石直言自己已不在位,不便干預。蘇軾再三勸說,王安石厲聲制止。他馬上又叮囑蘇軾不可泄漏這番對話。王安石對朝廷中的傾軋仍然心有余悸,他的一番叮囑,說明他已經(jīng)把蘇軾這個宿敵當成了知己。 蘇軾曾說:“吾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朝堂上,他堅持自己的政治立場。下了朝堂,他還是那個胸襟曠達、光風霽月的蘇大學士。即使渡盡劫波,那些拉黑他的舊友再次申請成為好友時,他也一定會“呵呵”,然后通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