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諸位書友有沒有發(fā)現(xiàn),歷代深學歐體之后的人都有一共通點,即他們在行書、草書等方面的用筆顯得很是不足,此現(xiàn)象不可不怪。 (此現(xiàn)象強調(diào)的前提是,深學歐楷的人) 本站列舉列舉: 1、歐陽詢 歐陽詢,別稱歐陽率更,與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稱初唐四大家,又與顏魯公、趙孟頫、柳公權并稱楷書四大家,所寫《化度寺邑禪師舍利塔銘》,《虞恭公溫彥博碑》,《皇甫誕碑 》被稱為“唐人楷書第一”,又著作書法論著《八訣》、《傳授訣》、《用筆論》、《三十六法》等,對后世影響不可不謂深遠。 《虞恭公溫彥博碑》 《虞恭公溫彥博碑》是歐陽詢晚期之作,時年已81歲高齡,其上用筆有勝于《九成宮醴泉銘》(現(xiàn)在書法圈都以此學習,主要方面是《虞恭公溫彥博碑》破損嚴重,名聲雖隆,而習者?。?,筆畫豐滿,字字傳神。 歐陽詢的楷書,是沒什么爭議性的,現(xiàn)看看其行書: 張翰帖 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此作是典型的歐體行書,與歐楷風貌有內(nèi)質(zhì)關聯(lián),每個字中都有歐陽詢楷書的身影,筆筆皆有楷。 宋徽宗給了八個字的評價,“筆法險勁,猛銳長驅(qū)”,本站覺得,點評的非常到位。 宋徽宗對歐陽詢此作的評價,直擊筆法、字架,給予了中肯評價,避開了行書作品其他方面,正如此,行書其他方面,如章法布局、墨韻變化等,正是這幅歐體行書的不足,這或許《張翰帖》雖在“天下十大行書”之列,但要以此學習,人應該不多的原因。 2、歐陽通 歐陽通,歐陽詢第四子,雖未得到其父手把手的親傳,但在有其父手稿真跡,也不失是以歐陽詢墨跡作品學習的第一人。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通,少孤,母徐氏教其父書。每遺通錢,紿云:“質(zhì)汝父書跡之直?!蓖矫蹁J,晝夜精力無倦,遂亞于詢。 啥意思呢?歐陽通“晝夜精力無倦”,不可不謂深學,然“遂亞于詢”。歐陽通天資不夠嗎?不是,《舊唐書》用了“慕名甚銳”四個字,白話就是“以父為師,鋒芒過露”。 歐陽通沒有傳世的行書作品。 3、黃自元 黃自元,是300多年來,被公認的歐楷大家之一,書法諸體皆能,存世最多影響最廣的當屬行書和楷書。 (注:為什么300多年,而不是從唐自后算,這在于帖學與碑學的主流形式,在唐之后,宋元明三朝,都以帖學為主,到了清代中期,才以碑學為主,故此黃自元、姚孟起、王維賢等歐楷大家,都是晚清期間的人物) 黃自元的書法藝術尋求雅俗共賞,其字端莊秀蘊,靜雅內(nèi)斂,文氣蔚然,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黃自元版 其楷書也多大爭議性,可學可學,直接看黃自元的行書: 不論行書方面欣賞,黃自元的可學性確實不高。 4、姚孟起 姚孟起沒有太多的行書作品傳世,有也多是中規(guī)中矩,典型的清代館閣行書風致。 5、王維賢 王維賢,清末民初人,被其后學弟子推崇為“天津歐楷第一好手”,其行書暫查不果。 6、田蘊章 田蘊章,當今書壇頗具影響的代表人物之一,(我們今人在書法圈混跡,應沒有不知其名的),在書法觀,強烈抨擊當代歪風邪說,強調(diào)中華文化走正統(tǒng)之路,認為館閣體有缺點,但是要以其成為主要,能寫出館閣體是一種水平,不應該害羞,而應該自豪! 鑒于我們很多人沒少看過田蘊章的楷書,就不一一了,我們還是直接看其行書: ![]() 咋說呢,諸位書友自行審度吧。 最后我們看下,其余三楷大家的行書、草書等方面的成就: 1、顏真卿: ![]() 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局部) 對顏魯公的書法評價,歷代幾乎同種書法,即顏真卿書法楷不如行、行不如草、草不如稿。 ![]() 爭座位帖(局部) 《爭座位帖》與顏的《祭侄文稿》、《祭伯文稿》被合稱為“顏書三稿”,又與王羲之的《蘭亭序》并稱為“行書雙璧”。此稿信筆疾書,蒼勁古雅,為世所珍,是我們學習顏魯公草書的范范之本。 2、柳公權 柳公權,學顏體的典型代表人物之之一。 ![]() 天下第五行書-蒙詔帖 3、趙孟頫 趙孟頫的行書、草書作品幾乎都是上上之品。 ![]() 行書赤壁賦(局部) ![]() 真草千字文(局部) 這種怪現(xiàn)象是什么原因呢?本站以為,其實這種算不的上怪現(xiàn)象,在于歐體結字與其他大家不同,不純在筆法上,以險為絕,凡深學的人,在多在這險絕方面下功夫,甚認為歐陽詢本人也是,然這一功夫一旦深下難以自拔,,算是透了,但用筆也成為一種慣性,有意去變化,可手就不怎么聽“意”了,乃至很難出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