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失眠
——談?wù)剰埨^和《楓橋夜泊》
朱于國
這個題目取自臺灣作家張曉風(fēng)的同題散文,作者有感于唐代詩人張繼《楓橋夜泊》的情思雋永、意蘊深沉,以想象的方式還原了詩中描繪的情景,再現(xiàn)了詩人創(chuàng)作詩歌時的所見、所聞、所感,令讀者完整領(lǐng)略了詩歌創(chuàng)造的藝術(shù)世界。這種主要借助想象進(jìn)行的詩歌閱讀,不失為一種有效的策略,為我們的古詩解讀提供了一種可借鑒的模式。今天,我們不妨用想象的方式,對張繼的《楓橋夜泊》做一番解讀。
文學(xué)史上有很多“孤篇橫絕,竟為大家”的例子。唐代詩人張若虛是一位,他的《春江花月夜》被譽為“孤篇壓全唐”;崔顥也是一位,他的七言律詩《黃鶴樓》,傳說竟讓“詩仙”李白登樓而擱筆,慨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張繼也是一位。張繼的詩流傳下來的不到50首,大多沒有什么名氣,唯有這首《楓橋夜泊》,成為中國詩歌史上的千古絕唱,而且深刻影響著現(xiàn)實世界,蘇州的一些景點,如楓橋、寒山寺因該詩而聞名于世。明代高啟在《泊楓橋》中對此有過精彩描述:“畫橋三百映江城,詩里楓橋獨有名。幾度經(jīng)過憶張繼,烏啼月落又鐘聲。”自宋代以來,這首詩就被人們傳唱不已,清初詩論家葉燮形容說“人人童而習(xí)之”,到民國時期被選入國文教科書(如《新小學(xué)教科書國文讀本》高級第四冊,中華書局1924年版)。這首詩甚至流傳到日本,影響深遠(yuǎn)。
不僅如此,詩歌中的“半夜鐘聲”意象,也因其荒遠(yuǎn)、寂寥、飄逸、深沉的境界而讓人著迷,成為詩歌史上經(jīng)典的意象。許多詩人都在自己的詩中化用過這一意象,表達(dá)了對張繼及其《楓橋夜泊》的致敬。像宋代陸游《宿楓橋》詩云:“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鐘?!泵髂┣宄跬醴蛑蹲x甘蔗生遣興詩次韻而和之》云:“剛吹楚水三生笛,誰打姑蘇半夜鐘。”清代王士禛《夜雨題寒山寺,寄西樵、禮吉二首》(其二)云:“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鐘。”
到了現(xiàn)代,《楓橋夜泊》的影響力絲毫沒有減弱。作為語文教科書中必選的經(jīng)典作品,《楓橋夜泊》被選入義務(wù)教育統(tǒng)編語文教科書五年級上冊。詩歌憑借語文教科書這一重要載體,影響了并將繼續(xù)影響一代又一代中國人。隨著現(xiàn)代社會傳播手段的多樣化,詩歌的傳播途徑和方式也逐漸豐富起來,《楓橋夜泊》分別被改編成歌曲、繪畫、散文作品。最著名的就是由陳小奇作詞、毛寧演唱的《濤聲依舊》:
帶走一盞漁火/讓它溫暖我的雙眼。/留下一段真情/讓它停泊在楓橋邊。
……
留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
……
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fēng)霜/濤聲依舊/不見當(dāng)初的夜晚。
……
這首熟悉的歌曲,化用了《楓橋夜泊》中“漁火”“月落烏啼”“風(fēng)霜”“鐘聲”等意象,利用現(xiàn)代語言和敘述方式,講述了一個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當(dāng)然,歌詞提供的是詞作者的一種解讀——這“無眠”是因為錯過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
因為史料的闕如,我們無從準(zhǔn)確得知張繼是何時、又是在什么情況下到蘇州的,自然也無法準(zhǔn)確判斷他為何事而“無眠”,但也因此帶給我們廣闊的解讀空間?!稘曇琅f》式的現(xiàn)代演繹,是以古人詞句表達(dá)現(xiàn)代人的情感,與古詩相隔較遠(yuǎn),未必符合真實。張曉風(fēng)將詩人的“無眠”解讀為科舉考試不第的惆悵和失意,有其合理性;但如果我們結(jié)合詩人到蘇州的大致時間以及當(dāng)時創(chuàng)作的另外一首詩歌,也可以做出另一種解讀。
傅璇琮先生《唐代詩人叢考》認(rèn)為,張繼在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登進(jìn)士第,“于至德元年、二年間(即公元756、757年)曾至?xí)?。其時,安史之亂爆發(fā),北方士民紛紛逃往江南避禍?!稐鳂蛞共础樊?dāng)作于此時,是詩人流寓江南、途經(jīng)蘇州時所作,那么,詩人的“無眠”、詩中的“愁”緒,也可解讀為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擔(dān)憂和流離江南的客愁。張繼另有一首寫于蘇州的詩歌《閶門即事》,寫作時間也較為接近,可為佐證:
耕夫召募逐樓船,
春草青青萬頃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
清明幾處有新煙。
詩中寫道,因為戰(zhàn)事吃緊,需要大量兵員,從江南招募了很多“耕夫”。因無人耕種,萬頃良田都長滿了青草。登上城樓遠(yuǎn)望城外,清明時節(jié)只能看見寥寥幾處祭掃的煙火。從這首詩也可看出,作者的客愁,不僅僅是基于個人身世的憂愁,更多的是家國之思。
由此,我們不妨嘗試遵循著想象的路子,還原一下詩歌所描繪的情景,使大家能夠?qū)@首千古傳誦的詩歌有個直觀的認(rèn)識。
自從買舟南下,也有些時日了。沿路秋意越來越濃,樹木凋落,枯草連天,寒鴉陣陣,在小舟中顛簸流離,難得安眠。北方戰(zhàn)事愈加吃緊,不時有零星消息傳來,都是安賊所向披靡、官軍節(jié)節(jié)敗退之類的壞消息,更增添了內(nèi)心的憂愁。雖然南方尚處在安定之中,但長此以往,戰(zhàn)火早晚會波及過來,真不知這樣流離失所的日子什么時候是個頭。
這一日傍晚,船行到姑蘇城,船家在楓橋下泊了船。都說姑蘇城景致動人,但連日舟車勞頓,加上沒有什么好心緒,我始終不愿踏上岸去游賞。舟子開始生火做飯,夜幕逐漸降臨。胡亂吃了幾口,強(qiáng)迫自己看了幾頁書,這才和衣而臥,時間已近半夜時分??纯刺炜?,月亮已經(jīng)沉落下去,一點星光也沒有,整個世界墜入無邊的夜色中,漆黑濃重。偶爾傳來幾聲宿巢的烏鴉“呱——呱——”的叫聲,打破了夜的寧靜,帶給人清寂寥落的感覺。溫度在下降,天地間仿佛結(jié)了一層寒霜,籠罩在小舟四圍,寒意侵肌砭骨,更讓人難以入睡。
舟中一點漁火,寂寞地?fù)u曳著,一如輾轉(zhuǎn)反側(cè)的我,孤獨無依。唯有朦朦朧朧的江岸上,傍晚所見的幾株紅如火的楓樹,尚能見出一點輪廓,兀自靜立不動,與舟中漁火遙遙相對,同樣的孤苦無依,同樣的愁緒滿懷,默默陪伴著無眠的我。油將盡,燈將枯,想來楓葉上也已凝結(jié)了一層冰霜,不復(fù)燦爛的顏色。時局也如這殘燈、霜葉一般,搖搖欲墜,繁華已盡,內(nèi)心更是悲涼不已。
正自沉吟,“當(dāng)——當(dāng)——”,粗重的鐘聲倏然而至,令我悚然一驚。莫非有什么變故發(fā)生了?要不然,都是暮鼓晨鐘,夜半時分敲的什么鐘呢?急起察看,四周仍是一片寂靜,并無異樣。靜靜諦聽,這才分辨出是寺院的敲鐘之聲,從聲音的方向判斷,或許是來自姑蘇城外那古剎寒山寺。這滄桑渾厚而富有節(jié)奏的鐘聲,沿著江面?zhèn)鱽恚暵曌踩胄目?,引人遐思。莫非是要警醒不眠之人,忘卻煩憂,且暫安眠?又或是警醒酣眠的人,心懷憂患,不可貪眠?罷了,不如干脆起來,磨墨鋪紙,將這無眠之夜的種種情形付諸筆端,流傳后世,庶幾有知音者可體會我幽微難言的愁緒。
這樣的一種解讀,有一種將豐富的詩歌意蘊落得太實的感覺。但作為一種讀詩的方法,可以據(jù)此形成自己的文本。讀者看完這篇文章,不妨自己再去吟誦《楓橋夜泊》這首詩,也借助想象,形成自己的認(rèn)識和理解。
(作者系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語室副主任、統(tǒng)編語文教科書核心編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