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不知從何時起,成為中國人傳統(tǒng)的經(jīng)典哲學(xué),在面對人生許多苦難和困境時被奉為一種生存智慧。 孔子在《論語》中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孟子在《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說:“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近現(xiàn)代的人們也一直把“忍一時風(fēng)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當(dāng)作一句至理名言。 確實,很多古人用他們的親身實踐給我們做了良好的范例,說明“忍”在一個人身處困境或絕境時具有多么重大的意義。 越王勾踐忍為奴霸妻嘗糞之辱、臥薪嘗膽成功雪恥,韓信忍潑皮無賴胯下之辱成為一代名將,司馬遷忍宮刑閹割之辱寫就偉大巨著《史記》,卞和忍欺君削足之辱奉獻(xiàn)“和氏壁”,孫臏忍臏足、黥臉之辱成為著名軍事家…… “忍”的精神像千年熬制、小火慢燉的雞湯,其精髓早已融進(jìn)了中國人的血液里。大概是因為在這片廣闊浩渺的土地上,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人們經(jīng)歷了太多的天災(zāi)與人禍吧,所以才造就了中國人隱忍的性格,讓他們成為最能抗壓的群體。 《堂吉訶德》的作者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就曾說過:“如果忍耐是一帖利于所有痛苦的膏藥,那么,中國人是最善于貼用這種膏藥的人?!?/p> “忍”的哲學(xué)長期深植于中國人的腦海,確實開出了艷麗之花。但我總覺得,人們對“忍”字的理解有些誤會,忽視了“小不忍則亂大謀”中的“小”與“大”兩個關(guān)鍵字。 我以為傳統(tǒng)文化所提倡的“忍”,并不是一味地叫人忍讓、忍受和忍耐,委身以求志,茍且以偷生,而是暗含著一種等待時機(jī)的策略、隱而不露的智慧。忍,不是被動承受、沉寂覆滅,而是不動聲色、窺伺動態(tài)、凝聚力量、厚積薄發(fā),然后給對方致命一擊。因有“大謀”在后,所以一切困苦方為“小忍”!如果胸?zé)o大志,心死如灰,那么“忍”就無異于“等死”。 隱忍的背后邏輯應(yīng)該是隱忍待發(fā),而不是一忍再忍。如果永遠(yuǎn)“忍而不發(fā)”是會把人憋出病來的。就像身上的一個膿皰,你開始的“忍”只能是為了有朝一日連根拔除,而不是要忍到不可收拾,潰爛破相,都無動于衷。 在人生道路上,如果有人挑戰(zhàn)了你的底線,不論是生存的底線,尊嚴(yán)的底線,還是情感的底線,你都不該一味忍讓。此刻的“退一步”根本換不回什么“海闊天空”,而只會助長對方的得寸進(jìn)尺。 你退一次,你的底線就降一級;你讓一步,你的尊嚴(yán)就低一層。在別人眼里你只會漸漸變成一個逆來順受、軟弱可欺、任人宰割、爛泥扶不上墻的代名詞,你得不到更多的同情,說不定還會招致更兇殘的欺凌。 這是一個弱肉強(qiáng)食的世界,人再高級,也改不了恃強(qiáng)凌弱的本性。面對貪婪的人,你不能一味地寬容大度。很多時候,你的容忍換不來感激,你的讓步也換不來尊重,你只有還擊,不遷就別人的放肆,也不委屈自己的心。 換個角度說,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你知道什么樣的關(guān)系最可怕嗎?那就是:有一個人在忍你。 一直覺得《三國演義》里有個人死得最冤,就是張飛張翼德。張飛的勇猛盡人皆知,與關(guān)羽并稱為“萬人敵”。“于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痹诋?dāng)陽橋頭一聲吼,便喝退曹軍無數(shù)。然而他又死得最憋屈:因為他不是在戰(zhàn)場上殺敵赴死,而是只因經(jīng)常鞭打士卒,而被手下記恨謀殺,且身首異處,年僅五十五歲。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生活中,能長期咬著后槽牙忍耐別人的人,是一個很可怕的存在。 年少時學(xué)“陳勝吳廣起義”:秦王暴政,“天下苦秦久矣”,征夫們遇雨失期,按律當(dāng)斬,即便能逃一死,之后因戍邊而死也有十分之六七。所以在忍無可忍之下,陳勝才發(fā)出了:“今亡亦死,舉大義亦死,等死,死國可乎?”的倡議,不料揭竿而起,一呼百應(yīng)。 魯迅曾說:“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當(dāng)沉默的人爆發(fā)的時候,可能連下跪求饒的機(jī)會都不會給你! 最喜歡的一個對“忍”字的解釋,不是“忍”字心上有把刀,而是“忍”字刀下有顆心?!拔胰棠愫芫昧恕?,你千萬別覺得我好欺負(fù)。忍是一根繃緊的弦,保不齊什么時候就斷了。 所以啊,做人時刻都要提醒自己:面對別人步步進(jìn)逼、變本加利的欺壓與凌辱,忍無可忍時,就無需再忍。一味退讓,只能被人小視,當(dāng)作卑微;面對弱者的一時失勢,也要懂得懲戒適可而止,切不可乘人之危,落井下石,為自己埋下定時炸彈。 有人說人生是一場修行?!叭獭钡姆执缇褪瞧渲幸豁棿髮W(xué)問。愿與君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