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gè)“奉”字本為會(huì)意兼形聲的字。①是金文的形體,上部為“豐”,表聲,也表示所捧之物;下部為兩手形,表示雙手捧物。②是小篆的形體,其下部為三手之形。③是楷書的寫法。 《說文》:“奉,承也?!逼鋵?shí)“承”是引申義,“奉”的本義應(yīng)為“捧”,如《韓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xiàn)之厲王。”又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愿奉璧往使。”所謂“奉璧”也就是雙手捧著玉璧。由此又可以引申為“獻(xiàn)”,如《周禮·地官·大司徒》:“祀五帝,奉牛牲。”由“獻(xiàn)”可以引申為“給予”,如《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天奉我也。”也就是說:這是老天給予我的。由“給予”引申為“供給”,“供養(yǎng)”,如王符《潛夫論·浮侈》:“以一奉百。” 另外,“奉”又可做“俸”的通假字,如《戰(zhàn)國策·趙策四》:“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在這個(gè)意義上,后世均寫作“俸”。 ——左民安《細(xì)說漢字》 擴(kuò)展閱讀 形聲字。《說文》:“奉,承也。從手,從廾,豐聲。”“奉”的初文從??,豐聲,可以隸作“” ,表示捧承之義。從西周金文到春秋、戰(zhàn)國文字都是如此?!?/span>??”本已是左、右兩只手,秦文字又累增“手”旁,就成了“奉”?!胺睢绷x引申成為多義詞,在捧承義的“奉”旁又增加了一只手,就成了“捧”。 “”、 “奉”、 “捧”是一字之增益,是表義偏旁“手”不斷累增的結(jié)果?!胺睢迸c“承”的演變過程很相似,可與“承”字條互參。隸、楷“奉”字下部的“”形是“手”旁的隸定,相同的隸定還有“舉”字,應(yīng)當(dāng)留意。(李守奎) ——李學(xué)勤《字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