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魚,是一種打擊樂器。原為佛教“梵吹”(宗教歌曲)的伴奏樂器。明代王圻《三才圖會》:“木魚,刻木為魚形,空其中,敲之有聲……今釋氏之贊梵吹者皆用之。”清代以來流行于民間。 木魚呈團魚形,腹部中空,頭部正中開口,尾部盤繞,其狀昂首縮尾,背部(敲擊部位)呈斜坡形,兩側三角形,底部橢圓;木制棰,棰頭橄欖形,形似魚。 僧眾中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遠在漢朝時期,皇帝派慈光大師和兩個僧徒去西天取經(jīng),歷盡千辛萬苦,在取經(jīng)歸途中,乘船劃船之時,突然風浪大作,一條惡魚張著大口朝船撲來,船頭上的經(jīng)書被大魚一口吞掉,兩僧徒躍身入海與大魚搏斗,了結了大魚性命并將它拖上船頭。剎時間,風平浪靜,陽光燦爛,大魚身軀化為污水流入大海,只剩下魚頭擺在船頭上。慈光師徒帶著大魚頭返回佛寺,為了討還經(jīng)卷,每天敲打大魚頭口念“阿彌陀佛 ……”。日復一日,大魚頭被敲得粉碎,后來只好照著大魚頭的模樣做了個木頭的,天天敲打。就這樣,敲木魚誦經(jīng)成了佛家的習慣。 關于“木魚”之名,最早見于唐代高僧懷海禪師所撰《敕修清規(guī)》之中:“木魚,相傳云, 魚晝夜常醒,刻木像形擊之,所以警昏情也?!睋?jù)此,木魚當為佛門僧侶所創(chuàng)制,有警示僧眾晝夜不忘修行之意(據(jù)說魚類晝夜常醒不眠,今以木刻成魚形而叩擊之,目的在警惕眾人不可昏沉懶惰,應該晝夜精勤修行佛法,直到成功為止)。
|
|
來自: 昵稱21399464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