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作過統(tǒng)計,在《清明上河圖》中,共畫了一百七十多棵樹木,其中絕大多數是柳樹。這些柳樹老干粗壯,顯得年代久遠,但早春天氣,仍抽條吐綠,富有勃勃生氣,給大自然增添了美景。 為什么要畫這許多柳樹?這恰恰是東京汴河地區(qū)的一大特色、一大景觀。歷史記載,從隋朝到北宋,汴河地區(qū)至少有三次大規(guī)模的自上而下的種植柳樹的活動: 第一次,隋煬帝開發(fā)大運河、疏通濟渠時,就發(fā)動在河堤兩旁植柳,從此,“隋堤煙柳”遂成為開封的一景; 第二次,后周世宗興修東京外城、拓寬道路時。規(guī)定“其京城內街道闊五十步者,許兩邊人戶各于五步內取便種樹掘井”,這中間肯定種了大量柳樹; 第三次,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引索水,須水入汴水后,下詔書曰:“緣汴河州縣長吏,常以春首課民夾岸植榆柳,以同堤防。”從此以后,每一次汴河改道,都需要植榆柳、固堤防,成為慣例,這是柳樹越來越多的原因。《東京夢華錄》中也多處提到柳樹,如“城里牙道各植榆柳成陰”;五岳觀至觀橋、宣泰橋一帶,“柳陰牙道約五里許”。 張擇端在圖中畫了許多柳,而且這些柳樹明顯都是為了加強護堤,故意把樹枝截短,促使樹干癭結粗壯。 相反,在卷末一所官宅旁邊的一株柳樹,卻沒有截枝,就顯得柳條紛披,大有婆娑起舞的風姿了。這除了點明汴河地區(qū)外,還有把清明節(jié)的時間性交代清楚之意。 除了柳樹,在《清明上河圖》中的其他樹木主要是松柏,“鹿角”與“蟹爪”枝都很典型,是不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