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fā)現?有些人一講話,你就想裝作從沒認識過他。 說話做事的時候從不會考慮對方的感受的成年人,其實自帶巨嬰屬性,社會卻不會像父母一樣慣著他。 2011年,英國有一項持續(xù)50年的情商研究揭露了研究結論。 這些研究人員持續(xù)跟蹤了一群孩子,從他們的嬰兒期、童年期到成年期,他們發(fā)現: 那些在幼年時期表現出高情商的孩子,成年后往往更容易擁有成功的事業(yè)以及幸福的生活,即情商跟人的成功與幸福正相關。 低情商的孩子常表現為: 窩里橫、一言不合發(fā)脾氣、只關注自己的感受、愛戳別人痛處、聽不進他人的建議、過分看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父母的表達方式,關乎孩子的情商心理學家哈里·斯坦沙利文曾說:“孩子們常常能從父母那里學到情緒的最佳應對法,也能復制父母們的情商?!?/p> 父母表達方式不僅會影響家庭關系,還會影響教育的效果和孩子的心理健康。這些傷害孩子的口頭禪,你說過嗎?
當孩子一次次闖禍時,父母的耐心也被消磨。但不耐煩的責備無異于給孩子貼上標簽,對于孩子改正行為問題有害無益。 托馬斯﹒戈登在《PET父母效能訓練》里提到,要讓孩子知道不被接納的行為,最有效的溝通方式其實是: 1.平和地描述“孩子的行為” 2.告訴他們“行為造成的后果” 3.同時表達“我們的情緒”,讓孩子感知他人的情緒 情商高的父母不會說“哎呀,你怎么又……”,想要跟孩子好好溝通,就不能純粹主觀評判,而要把背后的原因解釋給孩子聽。
孩子受了委屈,用哭鬧表達一些負面情緒,而很多父母的第一反應會是∶ · 簡單粗暴地喝止,不讓孩子表達情緒:不許哭! · 否定孩子的情緒:再哭就不是男子漢(或者哭就不漂亮了)。 · 好言相勸:別哭啦,有什么你說出來。 我們都知道第一種,是不耐煩的父母,孩子不應該被呵斥,但我們往往沒有意識到,看似溫柔的后兩種方式,同樣是“溫柔的暴力”。 因為其目的都是阻止孩子的情緒表達。 臨床心理學家Dr. Jonice Webb認為: 如果父母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不關注孩子的真實想法,這種童年期情感忽視(簡稱CEN )會造成孩子的低自尊與自卑,沒有歸屬感,沒有安全感,甚至陷入抑郁。 高情商的父母不會對孩子說“不許哭”,而是先體察、接納孩子的情緒,給予他們更多支持,引導他們說出感受。 當孩子覺得自己的感受被認同時,就會慢慢明白:哭鬧不能解決這些問題,更重要的是哭鬧之后的行動。 允許孩子表達負面情緒,不等同于放任孩子肆意發(fā)泄情緒,做出破壞性的行為。 孩子從母親身上得到感性之愛,從父親身上得到理性之愛。為孩子樹立規(guī)則,建立行為的底線,是爸爸在孩子成長中的責任。 幫助孩子找到正確的表達方式,也是幫助孩子學會情緒管理,打開高情商的大門。 好好說話,是健康親子關系的關鍵哈佛著名心理咨詢師泰勒·本·沙哈爾,曾在《幸福的方法》一書中指出,父母的角色扮演是有境界之分的。 高情商的父母,會接納孩子的錯誤,尊重孩子的選擇,傾聽孩子的心聲。同時也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愛和關注,更愿意與父母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