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有放暑假的原因,所以暑假一般都是我與兒子相伴而過,我們總是充實而又愉快度過每個假期。而今年的這個暑假有點特殊了,兒子因為參加省運會的緣故,7月底就被教練拉到外地集訓(xùn)了。??!和兒子分開,竟然不習慣的是我,每天電話不斷不說,整整一周時間一下子失落得無所適從。最可氣的是,我們對兒子的牽掛和關(guān)心,兒子竟然是那樣的理所當然、毫不感動,電話里只有我們的問候和叮嚀,換來的是兒子少得可憐的“好”、“知道”,而更多時候是以鼻子出氣的“嗯”來應(yīng)付我們,真是折磨人哪!前兩天,孩子爸爸說:“我決定不打電話了,給他點刺激,三天不打看他有什么反應(yīng)?”我深知這種刺激是毫無作用的,果然,兒子那邊沒有什么動靜,最后先沉不住氣的還是我們,唉,嘆氣又無奈,我們兩眼相對,同時醒悟:兒子身上缺了什么?我們的教育忽視了什么?那就是一種責任感和感恩心的培養(yǎng)。 對現(xiàn)在的獨生子女來說,接受父母給他們準備的一切(包括物質(zhì)和精神)是理所當然的,似乎這已經(jīng)成為一種不成文的定律了,孩子從小到大,習慣了接受,習慣了索取,習慣了受寵,習慣了只想著自己……所有的這些難道只是孩子一個人的錯?難道我們做家長的就沒有問題? 俗話說:“沒有教不會的學(xué)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卑堰@個道理引用到家庭教育中,也是如此。其實,孩子的很多問題都是由于家庭教育的不當或是忽視造成的。做家長的,在于孩子的交往互動中,習慣于扮演主角的角色,決定了談話的內(nèi)容、決定了方向、決定了結(jié)果,占據(jù)了與孩子交往時的絕大部分時間,而不給孩子自主思考、自由呼吸的機會。如果來作個統(tǒng)計,一天中家長與孩子說話時間長短的比較,相信答案肯定是家長的時間遠遠超過孩子的。另外,家長在家中經(jīng)常是以強者的形象呈現(xiàn)在孩子面前的,在孩子看來,爸爸媽媽是那樣的能干、堅強,“有困難找他們”,這幾乎是所有孩子的想法。當然,父母在孩子面前樹立堅強自信肯干的形象是應(yīng)該也是需要的,但如果一味為孩子撐起一片蔚藍的天空,一直充當孩子的保護傘的話,那么,孩子的鍛煉何從而來,孩子又將從何種地方?對何種人來學(xué)習表達他們的情感呢? 因此,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我認為家長應(yīng)該這樣做:首先,家長要結(jié)合家庭生活中的點滴事情,讓孩子體會到自己“被關(guān)心、被愛護、被幫助”,形成孩子積極的情感。家長要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不是保姆、書童、隨從,爸爸媽媽也有自己的工作和任務(wù),為你做的很多事情是犧牲了自己的休息時間,你們應(yīng)該要懂得感謝。第二,重視孩子的情感體驗,并給予孩子表達的機會。現(xiàn)在的孩子可以說很開放,他們可以大方地與班上同學(xué)開玩笑說“喜歡你”之類的話,卻不會與自己的父母或長輩說,覺得“說不出口”,我覺得原因在于兩方面:一是家庭中沒有這樣的習慣和氛圍,家長自己從不在孩子或自己父母面前表達自己的情感,二是孩子沒有意識到自己得到了大家的關(guān)心和愛護,應(yīng)該要感謝。所以,家長適時的引導(dǎo)和榜樣作用至關(guān)重要。第三,家長和孩子一起學(xué)會感恩,從家中的親人到朋友(包括自己的老師、同學(xué)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對你幫助的任何人),從對一個人的感恩到對一件事或一個現(xiàn)象,甚至是大自然的某種美麗的景色……,這些都是我們感恩的對象;從單純的感謝開始到懂得“感受到別人的關(guān)心牽掛并能給予回應(yīng)”也是感恩和責任心的表現(xiàn)。家長自己懷著一棵感恩的心,必然會影響孩子,讓孩子從小學(xué)會感謝父母、感謝自然、感謝朋友、感謝社會…… 北師大副教授肖川曾在《人民政協(xié)報》上撰文,對“什么是良好的教育”作過如下表述:“也許我們很難給予它一個周全的描述,但我們可以非??隙ǖ卣f: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感受過人性光輝的沐浴,從來沒有走進過一個豐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讀到一本令他激動不已、百讀不厭的讀物,從來沒有苦苦思索過某個問題;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一個令他樂此不疲、廢寢忘食的活動領(lǐng)域;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對自然界的多樣與和諧產(chǎn)生過深深的敬畏,從來沒有對人類創(chuàng)造的燦爛文化發(fā)出過由衷的贊嘆……那么,他就沒有受到過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我想,懂得感恩的孩子必定會成為一個有愛心、有責任心、有抱負、會生活、會做事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