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書法在中國歷史上應(yīng)當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魏蜀吳在短短的六十年(公元220-280年)的時間里,書法上承東漢,下啟兩晉,為東晉書法躍上不可逾越的巔峰振發(fā)先聲,奠定基礎(chǔ),開辟新境。 中國書法是從有中國文字的時候就登上了中華文明的舞臺,從甲骨文、大篆、小篆,經(jīng)歷了一千余年的歷史變更,直到秦代隸書的出現(xiàn)。隸書在西漢時期由“古隸”演變?yōu)椤敖耠`”,東漢時期,隸書達到頂峰。隸書的出現(xiàn),是中國文字史上的重大變革,草書、楷書、行書也因此應(yīng)運而生,中國書法因隸書而完成了各種書體的全部演變。 以曹魏建立(公元220年)為坐標,可分為前后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軍閥混戰(zhàn)后的曹孫劉爭霸時期,此時尚屬東漢末年。第二階段是曹丕逼漢獻帝禪位,魏國政權(quán)建立。劉備、孫權(quán)分別與公元222年和229年建立蜀吳皇朝,這就是三國“魏蜀吳”時期。這個時期的書法仍然以承接東漢隸書為主,同時,也開始書體的創(chuàng)新。以下,簡要介紹幾種魏蜀吳時期的碑刻書法: 一、受禪表碑(圖一)??逃谖狐S初元年(220年),字體方正,筆畫有東漢《張遷碑》之遺風,結(jié)字則有《鮮于璜碑》之雍容??涤袨樵凇稄V藝舟雙楫》中贊此碑是“鴟視虎顧,雄偉冠時”。 二、《孔羨碑》(圖二)??逃谖狐S初元年(公元220年),又名《魯孔子廟碑》。南宋洪適《隸釋》云:“魏隸可珍者四碑,此為之冠?!贝吮Y(jié)字方正寬綽,骨力健勁,氣勢瑰偉,用筆方齊質(zhì)拙,茂密雄強,如斬釘截鐵。 三、范氏碑(圖三)。又稱《故廬江太守范府君之碑》,刻于魏青龍三年(公元235年)。此碑書法取《衡方碑》、《韓人碑》之結(jié)體,筆法中出現(xiàn)勾畫,以及方折收筆,對后來的北魏碑刻的影響很大。 四、三體石經(jīng)碑(圖四)??逃谖赫级辏ü?41年),用古文、小篆、隸書三種字體刻《尚書、《春秋》兩部經(jīng)書。 五、天發(fā)神讖碑(圖五)。又名吳天璽記功頌,刻于吳天璽元年(公元276年)。此碑傳為皇象所書,篆隸夾雜而又非隸非篆。此碑書法“以秦隸之方,參周籀之圓,勢險而局寬,鋒廉而韻厚,將陷復(fù)出,若郁還伸?!睔v代書家對此碑贊譽良多,認為是“為兩漢來不可無一不能有二之第一佳跡”趙之謙、齊白石,以及李立等篆刻大家皆受此碑影響。 六、禪國山碑(圖六)。又稱《封禪國山碑》,刻于吳天璽元年(公元276年)。此碑書法繼承了篆書遺意,以圓轉(zhuǎn)為主。古樸秀茂,體式雄健,與方折為主的《天發(fā)神讖碑》相異成趣。 蜀漢無片石,三國時期的蜀漢沒有如魏吳那樣,留下記事碑刻。但據(jù)記載,蜀漢也有書家名噪當時?!缎蜁V》中介紹,蜀漢書法家僅諸葛亮一人而已。據(jù)說,《遠涉碑》(圖七)就出自諸葛亮之手。此碑如果真是諸葛亮的書法遺跡,那么,其草書水平就非常之高了。且此書基本上從章草中演化出來,屬于標準的今草。同時,落款“亮”字,又是標準的楷書。 不僅這個碑刻的書法水平很高,且能佐證兩件書法大事。一是今草確實是東漢末年成熟的,在當時章草依然盛行的時代,今草已經(jīng)能與之并駕齊驅(qū)了。二是小楷書在三國時期就寫成唐楷的樣子了,筆法、結(jié)架都已經(jīng)很超前了。 綠野老道非常質(zhì)疑此碑的真實性,認為不是諸葛亮所書,而是唐代以后的偽托。原因恰恰就是落款中的那個“亮”字。 還有民間傳說張飛也是書法家,甚至說關(guān)于畫竹葉暗藏書法。這些都沒有可靠的依據(jù)來證實,只能算書法的趣談而已。 楷書的演變過程在三國時期就留下了非??蓪さ暮圹E,皇象、鐘繇二位書法大家的書法就能佐證楷書的誕生。所以,下面就要講到三國魏蜀吳時期書法的兩個代表人物了。 鐘繇(公元151-230年),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鐘繇擅長楷書,被譽為“楷書之祖”?!洞净w帖》收錄其《宣示表》等多件楷書作品,影響最大的則是《薦季直表》(圖八)。從鐘繇楷書來看,有明顯的隸書遺風,筆畫結(jié)構(gòu)都是從隸書中化出。 鐘繇的大部分生活經(jīng)歷都在東漢末年,以及前三國時期,其書法屬于當時簡約書寫的典型代表。鐘繇對后世書法的影響極大,兩晉王氏家族多以鐘繇楷書為范本,尤其是王羲之父子,更是深得鐘繇精髓。目前,流傳下來的《宣示帖》有兩個版本,一個是鐘繇所書,另一個則是王羲之的臨本。 楷書出現(xiàn)后,中國書法“真草隸篆”四種體式就形成了。在楷書的基礎(chǔ)上,行書也很快因為書寫的簡約和實用需要而誕生。實際上,行書應(yīng)當作為中國文字的第五種書體,與真草隸篆并列。 皇象,三國東吳廣陵江都(江蘇揚州)人。皇象生卒年不詳,但從其書寫《天發(fā)神讖碑》的時間來看,大約要比鐘繇小很多,也應(yīng)當主要生活在三國魏蜀吳時期?;氏蟠媸赖臅ㄓ小短彀l(fā)神讖碑》、《文武帖》(圖九)、《急就章》等。 章草化出于漢代簡牘,而簡牘又是隸書的快寫,或者是隸書的草書。隸書在漢代高度發(fā)達,因量變而開始質(zhì)變,隸書也就因為書寫的需要而被簡化。從皇象的章草書法來看,楷書的筆法多有融入。再往上溯,漢簡的筆法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楷書的方折筆畫,顏真卿楷書多出自漢簡,尤其是“橫豎鉤”的書寫,筆法幾乎就是漢簡的楷寫。 三國時期沒有存留紙本或者絹本的書法墨跡,僅憑幾塊碑刻和后世刻本,很難判斷這個時期的書法發(fā)展脈絡(luò)。但是,從書法發(fā)展大的趨勢來看,這個時期的書寫依然是以簡帛為主的“簡帛書法”。 1996年長沙市走馬樓西側(cè)的古文化遺址發(fā)掘出數(shù)十萬枚吳簡(圖十),經(jīng)初步研究,斷定為孫吳嘉禾元年至六年(232—238)長沙郡的部分檔案。吳簡書法除了依然保留了漢簡中的隸法外,已經(jīng)基本上接近楷書了。長沙尚德街的東漢簡牘(圖十一),書寫于靈帝時期,與三國時期比較接近,也是鐘繇楷書之前的一種書寫體式。不難看出,這個時期的書法也逐漸由隸書向楷書過渡了。所以,鐘繇楷書的出現(xiàn),是經(jīng)過隸書長時間發(fā)展而形成的必然結(jié)果。 因而,三國魏蜀吳時期的書法是中國書法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節(jié)點,在這個節(jié)點上,隸書被進一步簡約和演進,章草臻于完善,今草(都說張芝是草書之祖,恐怕還缺乏有力的證據(jù)。主流觀點認為,《淳化閣帖》中收錄的張芝書法,絕大部分被判定為偽作,有人說是張旭所書。但從其筆法結(jié)構(gòu)來看,晉人書寫的可能性更大,其中,王獻之書法與之最為接近)應(yīng)運而生,尤其是楷書的出現(xiàn),為書法迎來兩晉高峰奠定了基礎(chǔ)。 三國魏蜀吳的書法承前啟后,值得引起書法界的高度關(guān)注。 (因最多只能上傳9張圖片,圖十、十一在評論中發(f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