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 陳澤霖:家父陳耀堂教授認為心絞痛多發(fā)生在胸前部,胸部為陽氣升發(fā)之處,若心陽不振,濁陰凝聚于胸,以致血行不暢,心血痹阻,不通則痛,治宜溫通心陽,宣痹通絡(luò),常用瓜蔞薤白半夏湯及枳實薤白桂枝湯加減。有一通用方:全瓜蔞15克,薤白頭9克,枳實9克,桂枝9克,半夏9克,桔梗4.5克,附片1.5~30克,丹參30克。方中附子為必用藥,但需根據(jù)病情,靈活掌握用藥劑量。一般無明顯陽虛肢冷者,附子用3克左右,作為溫通血脈之用,即使有肝陽上亢者,他也用少量以助它藥之力,并加生地15克、生石決明30克以監(jiān)制之,但桂枝可去;有陽虛者則附子用量加重,尤對脈遲肢冷者(相當(dāng)于今之病態(tài)竇房結(jié)綜合癥)則用量更大,常用15克以上,但需先煎1小時以減其毒性反應(yīng)。由于肥人多痰濕,心絞痛病人多肥胖,故方中也常加川貝、膽星以化痰;有血瘀見癥,如舌質(zhì)青紫、脈澀者,則加重活血化瘀之品,常用失笑散(15克包煎)、桃仁、紅花之類。應(yīng)用上法,??墒剐慕g痛停止發(fā)作,但不能防止其過勞或情緒激動誘起之復(fù)發(fā),所以他向我進一步了解冠心病發(fā)作之病理,主要因血脂過高,引起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dǎo)致動脈管腔狹窄,心臟供血不足。因此他認為此病必須降低血脂及擴張血管,使血行通暢。他曾試用過不少藥物,最后認為降低血脂最有效者為明礬,每日清晨口服米粒大一粒,溫水送服,連服2~3月,有較好降脂作用,繼之我又做了動物實驗加以證實;擴張血管他常用毛冬青30克、川芎30克。在緩解期,他常叫人長服首烏片,并取《金匱》瓜蔞薤白白酒湯之方意,用首烏、杞子、全瓜蔞、紅花浸酒長服,視酒量每日服6~9克,也有預(yù)防發(fā)作之功。此外他對一些發(fā)作頻繁,用一般藥物少效者,用珍珠粉0.3克、參三七粉1.5克、川貝粉3克,作為一日量,分二次服,連服一月也有效。他不主張用香竄之藥,認為只能取效于一時,于病無補。 我治心絞痛除用上法外,對部分不便服用中藥者,可用丹參針劑18~24克加入5%葡萄糖水中作靜脈滴注,以14天為一療程,可使大部分心絞痛獲得緩解。如滴注不便,肌肉注射也可,但效不及靜脈注射。對芳香開竅之蘇合香丸及以后改進的冠心蘇合丸、蘇冰滴丸、麝香保心丸等,我認為對緩解癥狀是較湯劑為迅速,但治本尚需長期服用培補肝腎、化痰祛瘀之品。我認為對冠心病的治療,療程宜長,有人服藥至一年以上,逐步停藥,或以藥酒代煎,加上體育鍛煉,可使不少冠心病患者重獲健康。 對急性心肌梗塞引起之低血壓(心源性休克),因不適用西藥之升壓藥(因可誘發(fā)另一致死之并發(fā)癥——心律紊亂),我體會用朝鮮參粉有肯定療效。1972年家父患急性心肌梗塞時,病情甚重,大小便失禁,并伴心律紊亂及低血壓,當(dāng)時我監(jiān)護在旁,每當(dāng)收縮壓低于90時,即用朝鮮參粉3克灌服,約1小時后可見血壓升高10~20毫米汞柱,使收縮壓一直保持在90毫米汞柱以上,連續(xù)使用3天,才使他平安渡過休克期而恢復(fù)。 |
|
來自: 石門易卜 > 《名醫(yī)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