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治雞眼的古法 《外治壽世方》清 1877年刊發(fā),迄今141年,編撰者鄒存淦。 古方:烏梅肉適量,搗爛成泥,加入醋少許,最后用鹽水來調(diào)勻,粘在患處,雞眼很快就會脫落。 烏梅收澀藥,性味酸澀平,入肝脾肺大腸經(jīng),善于斂肺,澀腸,生津和安蛔。治療咳嗽、腹瀉、消渴、便血或者尿血及去死肌惡肉。 《本經(jīng)》“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惡肉”。 《本草求真》“入于死肌、惡肉、惡痣則除,刺入肉中則拔”。 《馮氏錦囊》“蝕惡肉”。 《劉涓子龜遺方》有一方:準(zhǔn)備烏梅燒成灰,搗成末外敷患處,惡肉立刻消失。惡肉者,基本可以理解為疣贅、腐肉、增生、息肉等。 《醫(yī)宗金鑒》:“此證生在腳趾,形如雞眼故俗名雞眼,根留肉里頂起硬凸,疼痛步履不得;或因纏腳,或著窄鞋遠(yuǎn)行,皆可生之”。 《諸病源候論》:“肉刺者由著靴急,小趾相揩而生也”。由此可見,雞眼就是一層“死肌惡肉”。 死肌惡肉的形成,免不了瘀、滯、結(jié)、毒。烏梅善于消腫、殺蟲,解毒,烏梅味酸,酸入肝,正所謂“木曰曲直,曲直作酸”。烏梅本身帶有一點(diǎn)木氣。木者,疏通也。烏梅外用,就有了一層疏泄郁結(jié)的意思。這對于消除死肌是大有好處的。因此,我們用烏梅來治療,是十分合拍的。醋的加入,可以增強(qiáng)其散瘀解毒的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