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一直以來都是儒家治國之道的根本所在,在儒士看來,仁厚的皇帝才是一位真正的好皇帝。宋仁宗在位期間,好似文治武功都沒有什么突出表現,這里那里好似都會,但是好像都缺些東西,但是卻并不妨礙他成為一個好皇帝。 宋仁宗也許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也許不是一個才華洋溢,能力卓絕的皇帝,但是他確實是一位好皇帝。在小編看來,一位皇帝其實不需要有多大的才能,不需要有多么天才的舉措,只要他會當皇帝就好。 皇帝是封建國家的絕對首腦,是一切權利的至高主宰,他不需要事事親為,甚至不需要動腦筋想治國之道,這些事情自然有下層官員替他完成。他只需要做好決策,只需要選取有用的臣子,只需要從臣子擬定的政策中,選擇一份對國家有利,對人民有利的,只需要督促自己的臣子去完成政策就可以了。 宋仁宗當政期間,他并沒有像秦始皇、漢武帝等人一樣,發(fā)動戰(zhàn)爭,開創(chuàng)盛世霸業(yè),于武功方面沒有什么成就。但是在他執(zhí)政期間,國家太平,百姓安樂,經濟繁榮,社會經濟都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這樣的一個時代,不可以說不是一個好時代。 宋仁宗是以“仁”治國的“仁主”,他雖然沒有開疆拓土,但是同樣的也沒有將自己的子民拖入戰(zhàn)爭中。只要吃的飽飯,穿的暖衣,沒有那位百姓愿意發(fā)動戰(zhàn)爭。戰(zhàn)爭勝利雖然會給自己的國家?guī)砭薮蟮呢敻唬侨羰鞘?,只會增加人民的負擔。換一種說法而言,就算戰(zhàn)爭勝利了,人們也會承受失去親人的痛苦。所以很少有人在生活滿足的時候, 愿意發(fā)動戰(zhàn)爭。 宋仁宗是一位好皇帝,還體現在寬厚待人,嚴于律己方面。宋仁宗時期的臣子,大概是歷史上少有的敢于“放肆”的臣子,因為他們有一個心胸開闊,虛心納諫的皇帝。 歷史上皇帝因為臣子某些言論惹到自己,罷官下獄的不在少數,就算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帝,任性的時候也是不少。但是宋仁宗時期,北宋名稱包拯,在上諫的時候,很多時候口水都噴到宋仁宗臉上去了,宋仁宗也沒有生氣,擦擦臉轉過頭繼續(xù)聽。 北宋著名詞人柳永,就是那位寫出“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寫出“衣帶漸寬,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柳永。幾次落第,好不容易通過了考試,仁宗卻認為他不適合做官,還是填詞的好,于是便將他的名字劃掉了。 宋仁宗說:“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好不容易過了考試,卻得來了這么一個結果,憤憤不平的柳永,時常嘲諷自己是“奉旨填詞”。宋仁宗聽到這個之后,卻沒有責備柳永。因而譏諷仁宗的柳永不但沒被殺頭,填詞也沒受影響,且填得更加放肆。 宋仁宗的皇位并沒有傳給自己的親生兒子,倒不是因為他沒有兒子,實際上他曾經有三個兒子,可惜這三個兒子都沒有活到成年,早早的便去世了。 兒子 楊王趙昉,早亡,母俞德妃。 雍王趙昕,早亡,母昭節(jié)貴妃苗氏。 荊王趙曦,早亡,母朱才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