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2月20日10:00時,我們自駕來到位于沈陽市沈河區(qū)繁華的明清舊城中心,拜訪我國現(xiàn)存最完整、規(guī)模僅次于北京故宮的古代宮殿建筑群——沈陽故宮。這座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營建并使用的宮殿,原名盛京宮闕,后稱奉天行宮。始建于后金,初成于清崇德。到了順治元年,清朝移都北京后,沈陽故宮成為“陪都宮殿”。從康熙十年至道光九年間,清朝歷代皇帝11次東巡祭祖、謁陵曾駐蹕于此并加以擴建。根據(jù)建筑時間和布局,可分為東路、中路、西路三個清代宮殿建筑群。其建筑藝術承襲了中國古代建筑的傳統(tǒng),集漢、滿、蒙族建筑藝術為一體,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1926年以后,其建筑群陸續(xù)辟作博物館(現(xiàn)稱沈陽故宮博物院)
。1961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確定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7月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我們購買了50元門票后,跟隨導游進入沈陽故宮的正門,首先參觀前起大清門,后至清寧宮,三進院落,獨成一體的中路建筑群。大清門屋頂滿鋪黃琉璃瓦并襯以綠色剪邊,既保留了以黃為尊的傳統(tǒng)觀念,又體現(xiàn)了滿族對故鄉(xiāng)山林的深厚眷念。穿過大清門旁邊的小門,進入皇太極繼承汗位建立的皇宮,也就是中路主體建筑群。寬大的院落兩側是翔鳳閣、飛龍閣,正北就是最早使用和最為重要的宮殿之一崇政殿,俗稱“金鑾殿”。經(jīng)導游介紹皇太極于1636年在此殿登基稱帝,將國號“金”改為“清”,年號由“天聰”改為“崇德”。崇政殿既是清太宗皇太極舉行日常朝會的地方,也是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導演的舞臺。1643年,六歲的順治皇帝在崇政殿繼承帝位,并于次年頒布了出兵令,命攝政王多爾袞兵入山海關直搗中原,最終完成了滿清一統(tǒng)江山的大業(yè)。 



看完崇政殿為了不走重復路,我們從偏門來到最古老,最具特色的東路建筑群,即努爾哈赤營建并使用的大政殿。這座始建于1625年的宮殿,是努爾哈赤處理國家政務和舉行慶典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其建筑形式為八角重檐攢尖式,外形近似滿族早期在山林中狩獵時所搭的帳篷。在大政殿的房脊上,還飾有八個蒙古力士,牽引著八條鐵鏈,象征著“八方歸一”。正門前的大柱上,盤旋著兩條翹首揚爪的金龍,是受漢族敬天畏龍思想的影響,以龍代表天子的至尊無上。大政殿建筑特點的多樣性,體現(xiàn)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金龍盤柱,盡顯中原之風,八位力士又流露了濃郁的蒙古色彩,而亭帳式的風貌,則是滿族古老文化的延續(xù)。大政殿兩側的十王亭呈燕翅排列,錯落有致,如眾星拱月,南寬北狹,似無窮無盡,象征兵多將廣,萬世綿延。十王亭是清朝入關前左右翼王和八旗旗主在皇宮內辦公的地方。它們與大政殿構成了一組亭子式的院落建筑,反映了滿族獨特的軍政體制——八旗制度,這在中國的歷史上堪稱獨步天下。遠在努爾哈赤立國之初,凡遇軍國大事都由汗王與八旗貝勒大臣共同討論決定。努爾哈赤定都沈陽后,在修建宮殿時便將這種“君臣合署辦公”的制度固定化。以建筑的形式表現(xiàn)了八旗制度和“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政體及軍事民主的思想。因而形成了大政殿、十王亭這組獨特的建筑,為中國宮殿建筑史寫下了空前的一頁。 



看完東路的大政殿和十王亭建筑群,我們從一扇小門進入中路的后花園,再拾級而上來到皇太極和皇后的寢宮以及后妃居住的清寧宮、關雎宮、麟趾宮、衍慶宮、永福宮等臺上五宮。主要看了看稱為“暖閣”的帝后臥室。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極在暖閣內駕崩,終年52歲,后葬于沈陽昭陵,即北陵。清寧宮建筑具有典型的滿族民居特色——口袋房。所謂口袋房,是指3間房多在最東面一間南側開門或5間房在東起第二間開門,整座房屋形似口袋,因此稱做“口袋房”。開門的一間稱“外屋”或“堂屋”,西面屋又稱“上屋”。在上屋里,南、西、北三面都會筑有“∏”字型大土坯炕,稱為“萬字炕”。其中西炕為滿族人家放祖宗匣子的地方,不允許坐人。長輩睡南炕,晚輩睡北炕?;鹂皇菨M族人住房的主要取暖設備,北方漢族蓋房屋,一般將煙囪設在房脊上。而滿族人卻在房西或房后修建從地面向上壘起的煙囪,并以一段橫煙道與煙囪相連,稱為“跨海式煙囪”。這種“口袋房,萬字炕、煙囪豎在地面上”的建筑特點,具有濃郁的滿族風格了。 


看完五宮來到鳳凰樓,這是皇帝宴飲、議事之處,也是當年沈陽城的最高建筑,站在鳳凰樓上俯瞰四周,萬般景物盡收眼底,可飽覽盛京全景,也可觀賞日出?!傍P樓曉日”是當年著名的盛京八景之一。鳳凰樓門洞上方懸有“紫氣東來”匾,為乾隆皇帝御筆,借用這個典故寓意大清國運興起于東方。穿過鳳凰樓沿著3.8米的陡峭階梯下到底層,就是前面看到的崇政殿。沈陽故宮這種“前朝后寢”的宮殿建筑布局有個特點,即“宮高殿低”。與北京故宮“殿高宮低”恰恰相反,形成了獨特的皇宮建筑風范。 看完中路建筑群來到乾隆增修的西路建筑群迪光殿,又稱“別殿”、“便殿”。這座三間歇山前后廊式建筑,建于乾隆十一年至十三年,為清帝東巡期間駐蹕時處理國家軍政要務之所。迪光殿之名為乾隆皇帝欽定。迪,語出《尚書·太上》,有“啟迪”之意;光,語自《易經(jīng)·坤卦》,“含弘光大,品物咸享”。迪光,即“欲迪祖宗謨烈”之光。殿內陸坪正中陳設著紅雕漆屏風、寶座、香爐等。屏風因其“立必端直,處必廉方”,在一定時期內成為王權尊貴的標志和象征。迪光殿屏風上刻嘉慶皇帝“御制瑞樹歌”,共269字,用以警示皇帝本人時刻不忘祖宗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屏風前的寶座雕漆精妙,開光處刻畫著太平有象、萬方來朝,用以顯示八方歸順,天下一統(tǒng)。 寶座左右各擺設云石面方幾一架,上各有一尊碧玉雕象馱寶瓶,寓意江山永固,天下太平。寶座前方兩側各陳設一只瑞獸。中國古代傳說,這種神異瑞獸,能日行一萬八千里,通曉四夷語言。殿設瑞獸,用來顯示帝王開張圣聽之賢德。迪光殿東西間的東西墻上,各懸漆制掛屏一面,其下條案上陳設著青花貫耳瓶、青花雙耳瓶和青花葫蘆瓶、霽紅瓶。另外,東西兩側各設插屏式大型門廳鏡一面,它們除了有屏風的功能外,還告誡皇帝要正身廉直,不忘反省言行的得失。迪光殿前是東西配殿;殿后是保極宮、繼思齋、崇謨閣和七間殿,由前后長廊相連。整組建筑極其精制,包括殿宮、軒榭、門廊等,各個細部在內的建筑造型和宮內陳設,都倍加推敲,窮盡曲折變化之妙,富貴華麗。


看完迪光殿后來到保極宮,這座建于清乾隆十三年的宮殿,是皇帝東巡時在盛京駐蹕的寢宮和召見王公大臣之處?!氨O”之名,出自《尚書?洪范》“錫汝保極”,乾隆釋意為“持楹安率土”。保極宮內正中暖軒上方,高懸嘉慶御筆“高林萬象”匾,意思是皇帝居于萬物之上。在暖軒中央設龍紋明黃坐具一副,清帝東巡時,就在此召見親近王公,兩旁各有一個紫檀高柜,象征著皇帝身份的高貴至尊。在皇帝寢宮里的柜子從不裝滿東西,意味富貴有余,寢宮的的床又長又窄意味著長壽,而枕頭特別高,意味著高枕無憂。保極宮左邊是書房,右邊是皇帝寢宮。側翼是值房,乾隆皇帝的侍衛(wèi)住的地方。保極宮宮前兩側有抄手游廊,直通迪光殿后檐廊下,這樣即使是在下雨天,皇帝也可在兩座建筑間便利往來,這也是這座建筑的一個小亮點。 


參觀完保極宮后,來到乾隆為存放《四庫全書》而修建的文溯閣。這座宮殿建筑與眾不同,屋頂用黑琉璃瓦鑲綠剪邊,整個建筑以黑綠為主色調,這與它的用途是分不開的。文溯閣是全國7座收藏《四庫全書》的藏書閣之一。由于藏書忌火,依據(jù)五行字說立色配飾,裝修取《易經(jīng)》“北方壬癸水”其色屬黑。因此屋頂用黑色琉璃瓦,寓意水從天降,消滅火災。文溯閣外觀為兩層,內部實為三層,書架上的木盒稱函匣,用于收藏書籍。目前文溯閣的《四庫全書》保存在甘肅省圖書館??赐晡乃蓍w后,走馬觀花看完嘉蔭堂、戲臺、養(yǎng)憩齋和九間殿等,參觀已經(jīng)接近尾聲??傮w感覺沈陽故宮的建筑方式,基本反映了滿族政權和滿族社會由崛起至興盛的歷史進程,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