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從正統(tǒng)繼承人手中奪取皇位,以地方戰(zhàn)勝中央,朱棣的能力毋庸置疑。而他又是朱元璋的親子,為何朱元璋不傳位給能干的兒子朱棣,而要隔一輩傳位給孫子朱允炆呢? 后世有人分析,這是因為朱元璋想要立下繼位原則,以期杜絕日后子孫在皇位繼承上的各種紛爭,確保江山永固。這也許是一方面原因,但絕不是全部。個人認為,這也許是因為朱元璋極強的掌控欲。 朱元璋打下江山之后,就立自己的嫡長子朱標為太子。此后朱標成為朱元璋正式繼承人,朱元璋送給他“仁”、“明”、“勤”、“斷”四個字,讓他幫助自己處理政事。 既然確立了太子,自然也就沒有其他兒子什么事兒了,于是朱元璋就將其他兒子們都分封出去了。但可惜的是,朱元璋心里的完美繼承人英年早逝,先他一步去世。這時候繼承人位子空出,該由誰做呢? 不同于其他皇帝另選一個能干得寵的兒子,朱元璋最終將皇位傳給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首先朱允炆處于嫡系一脈,雖然母親原先不是正妻,但后來得以扶正,所以朱允炆符合立嫡的原則。 朱元璋建立了國家之后,為自己的后人鋪好了路。他認為自己百年之后,國家需要的是一個守成的君主,所以選擇了儒家推崇,有“仁”美譽的朱標,而不是戰(zhàn)場上大殺地方,建立軍功的朱棣。 朱標去世之后,想到的也是朱允炆而不是朱棣。朱允炆曾上書勸說朱元璋修改了《大明律》許多苛刻的酷刑,這讓許多大臣十分欣慰,所以支持朱允炆上位,遠遠高于支持朱棣。 另外一方面,朱元璋認為自己選擇孫子繼位,兒子們就都沒什么好說的,就會共同輔佐自己的孫子,得以君臣相得,千秋萬代。 雖然自己的繼承人看起來溫和,但是自己還在,一定能讓國家順遂繼承。他害怕老功臣們特別是大將功高震主,所以他給后繼者鋪路,才有了后來的大殺功臣,血流如海。 但是他沒有想到,問題最后還是出在了自己的兒子方面。為了保證自己的權(quán)利,朱棣等藩王最終還是聯(lián)合起來,反抗建文帝統(tǒng)治,最終三年國家內(nèi)亂,重新確立了皇位傳序。 若是朱元璋九泉之下得知,是否想過不如干脆傳位給朱棣,還少了那么多事呢? |
|
來自: 庶民臨風(fēng) > 《大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