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聲界,逗哏演員往往風(fēng)光無限,惹人注目。而捧哏演員因為包袱少,難出彩,所以經(jīng)常不被看好,成名也是非常困難的。一部相聲火了之后,人們往往會記住口若懸河、頻頻出彩的逗哏,而忽略了同樣付出巨大努力的捧哏演員。以至于在相聲界,多年來一直都處于逗哏強捧哏弱的尷尬境地。
相聲門里曾有這樣一位叫于世猷的捧根演員,他曾經(jīng)為侯寶林、馬季、馬志明多位相聲大家合作。但是記住到他的人并不多。他就是于世猷,遼寧新民人。于世猷長得陽光、帥氣。從小喜歡相聲表演,13歲的時候登臺演出,1958年,于世猷從鞍山鋼鐵公司調(diào)入中國廣播說唱團。開始了與后來的相聲大師馬季的合作演出。
在中國廣播說唱團,于世猷得到了侯寶林等老相聲藝術(shù)大師的精心培養(yǎng)?;垩圩R珠的侯寶林將于世猷收為門下弟子,使得于世猷進步很快。中國廣播說唱團也積極為這對相聲新人提供機會,使得兩個人能夠經(jīng)常登上藝術(shù)表演舞臺。在侯寶林大師相聲改革的大旗下,兩個年輕人創(chuàng)作、表演了《裝小嘴》、《登山英雄贊》、《哭的藝術(shù)》等一系列觀眾耳熟能詳?shù)南嗦曌髌?,一舉奠定了馬季和于世猷在中國相聲界的地位。
棋逢對手、將遇良才,兩個熱愛相聲表演藝術(shù)的年輕人在最好的年齡相遇,相互提攜,密切合作,成就了相聲界的一段傳奇。于世猷是相聲門里不可多得的捧哏人才,其表演風(fēng)格與捧哏大師朱相臣先生有幾分相似。在給馬季量活時,于世猷善于根據(jù)馬季的口風(fēng)以及段子內(nèi)容烘云托月、舉火點鞭。不擋包袱、不搶包袱,該“刨”的地方刨得準(zhǔn),該“踹”的地方踹得狠。在上世紀(jì)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馬季、于世猷是一對家喻戶曉的相聲演員。
60年代初,于世猷與馬季隨農(nóng)村文化工作隊去山東文登搞農(nóng)村調(diào)查。七個多月的時間,馬季和于世猷同吃同住,一人騎一輛自行車,跑遍了文登縣的每個鄉(xiāng)、每個村。他們兜里裝著兩頭蒜,渴了捧起河溝里的水就喝,喝完吃一瓣蒜,防止鬧肚子。他們寫了很多適合當(dāng)?shù)氐南嗦?,比如《畫像》《跳大神》《黑斑病》,到集市上去演,農(nóng)民特別愛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