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好詩,不僅帶來審美的熏陶,更可道出生活的智慧、人生的哲理,讓我們在喧囂的世間,找回內(nèi)心的安寧。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yuǎn)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飲酒》陶淵明 人活在世,要找到生命的價(jià)值,否則會處在焦慮與不安之中。在陶淵明看來,回歸人與自然的和諧,才能找到人生的真諦。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shí)時(shí)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無相偈》神秀 “心如明鏡臺”,明鏡臺就是梳妝臺,愛美的女性會把梳妝臺整理得纖塵不染,此處比喻沒有灰塵污染的心。要不斷修習(xí)智慧,來凈化生命,增長覺悟。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dú)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shí)。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終南別業(yè)》王維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shí)。”這兩句蘊(yùn)含著極豐富的禪意:從有入空,逆水行舟到源頭,逆著貪嗔癡的濁流而上,回溯到清明無染的心性源頭;再從空入有,欣賞大千世界的云起云滅,魚躍鳶飛。 問余何意棲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別有天地非人間。 ——《山中問答》李白 這首詩講的是:有人疑惑不解地問我為何幽居碧山?我只笑而不答,心里一片輕松坦然。桃花飄落溪水,隨之流去,此處別有天地,真如仙境一般。李白崇尚道教,向往深山隱居生活。不過,他也同樣崇佛,這首詩就體現(xiàn)了他的佛教思想。 獨(dú)憐幽草澗邊生, 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 野渡無人舟自橫。 ——《滁州西澗》韋應(yīng)物 這首詩中有無寄托,所托何意,歷來爭論不休。詩人用“獨(dú)憐”表露出詩人安貧守節(jié)的胸襟,后兩句在水急舟橫的景象中,蘊(yùn)含著一種不得其用的傷情。詩人以情寫景,借景述意,胸襟恬淡,情懷自然流露。 塵勞迥脫事非常, 緊把繩頭做一場。 不經(jīng)一番寒徹骨, 怎得梅花撲鼻香。 ——《上堂開示頌》黃蘗禪師
擺脫煩心瑣事,須下力氣拼搏一番,不經(jīng)過徹骨寒冷,哪有梅花撲鼻芳香。人生在世,有比名利欲望更為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明心見性,回歸清凈本心。人生就像是梅花一樣,不經(jīng)過嚴(yán)寒的考驗(yàn),哪有沁人的清香? 三間茅屋從來住, 一道神光萬境閑。 莫把是非來辨我, 浮生穿鑿不相關(guān)。 ——《示法偈》龍山 雖然住的是簡陋茅屋,吃的是粗糙食物,但如果能以智慧去觀照世間的功名利祿和善惡是非,了解它們的短暫虛妄性,就會心地明朗,心態(tài)坦然,得其所安。 終日昏昏醉夢間, 忽聞春盡強(qiáng)登山。 因過竹院逢僧話, 偷得浮生半日閑。 ——《題鶴林寺僧舍》李涉 當(dāng)一個人宦海失意、心情煩悶時(shí),來到清雅脫俗的環(huán)境中,會有所觸動、有所感染,為麻木的心靈增添難得的歡愉,得到精神的慰藉。 一住寒山萬事休, 更無雜念掛心頭。 閑于石壁題詩句, 任運(yùn)還同不系舟。 ——《一住寒山》寒山
第一句虛寫,說的是自己的心性執(zhí)著于自性的時(shí)候,萬事萬物都可以停留下來,進(jìn)入自性的境界。第二句說的是放下的問題,人生的重重?zé)酪獙W(xué)會放下。最后一句講人生的大智慧,欲望是人生的韁繩,過多的欲望帶來痛苦,如果能像一只小舟隨風(fēng)飄蕩,自由地生活,方得人生的大自在。 你讀過或?qū)戇^哪些蘊(yùn)含著人生智慧的詩? 歡迎留言分享給讀者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