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課 藏象——臟腑之間的關系 一、臟與臟之間的關系 1. 心與肺 氣與血的關系。 生理: 肺主氣,吸入清氣,生成宗氣,助心行血。 心主血脈,推動血行,有利于肺氣輸布。
肺氣虛,宗氣生成減少,心血運行不暢:胸悶心痛。 心血運行不暢,肺氣輸布不利:氣喘,胸悶。 心肺關系示意圖: 2、心與脾 血的生成與運行方面。 生理: 心主血脈,心陽溫運脾土。 脾主統(tǒng)血,為氣血生化之源。
心脾兩虛:心血虧虛:心悸,健忘,失眠,多夢?!獨w脾丸 脾氣虛損:納呆,腹脹,便溏。 心脾關系: 心主行血——促進脾的運化功能(火生土) 脾主運化——為血液生化之源,使心有所主 病理:心脾兩虛 3. 心與肝 血液運行與情志方面。 生理: 血液:心主血脈,肝主藏血,肝血養(yǎng)心血。 情志: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調暢情志。
心肝血虛/心血虧虛:心悸,健忘,失眠,多夢。 肝血虧虛:兩目干澀,肢體麻木。 心肝火旺:心煩失眠,急躁易怒。
促進血液運行:心主行血,肝主藏血 (病理上:心肝血虛證,心肝血瘀證) 調控精神情志:心藏神,肝調暢情志 (病理上:心肝氣郁證,心肝火旺證) 4. 心與腎 1)心腎相交、水火既濟的關系。 生理: 心在上,心陽下溫腎陽,使腎水不寒。 腎在下,腎陰上濟心陰,使心火不亢。 病理: 心腎陰虛(水虧火旺):腰膝酸軟,眩暈耳鳴,心悸失眠,多夢遺精。 2)心腎陽氣 心腎陽虛(水氣凌心):心悸,怔忡,肢冷,尿少,水腫。 3)心腎精血互生 心腎功能失調:神志活動失常。
氣的生成和水液代謝方面。 生理: 宗氣的生成:肺吸入的清氣和脾運化的水谷精氣結合而成。 水液代謝:肺主通調水道,脾主運化水液。 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 病理: 肺脾氣虛:咳喘無力,納呆,腹脹,便溏。 水液障礙:痰飲,水腫。 肺脾關系示意圖: 水液輸布:脾氣散精,上歸于肺;肺司宣肅,輸布水液 宗氣生成:脾化水谷之精,上輸于肺,與吸入清氣相合而成 6. 肺與肝 氣機升降平衡方面。(張錫純) 肝氣左升,肺氣右降,升降協(xié)調,對全身氣 機的調暢,氣血的調和,起著重要的調節(jié)作 用,古人稱為“龍虎回環(huán)”。 生理: 肺主肅降,制約肝氣的亢逆。 肝主升發(fā),防止肺氣過于寒降。 病理: 肝火犯肺(木火刑金):脅痛易怒,咳痰帶血。 7. 肺與腎 水液和呼吸方面。 生理: 呼吸:肺主呼吸,腎主納氣——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 水液代謝:肺主通調水道,腎主水。 金水相生:肺腎之陰相互滋生。
肺腎氣虛(腎不納氣):呼吸表淺,呼多吸少,動則喘甚。 肺腎陰虛:潮熱盜汗,眩暈耳鳴,咳痰帶血。 肺腎關系示意圖: A、維持呼吸:肺主呼吸,腎主納氣 B、水液代謝:肺通調水道,腎蒸化水液 C、陰氣互資:肺陰滋腎陰,腎陰養(yǎng)肺陰 8. 肝與脾 (一統(tǒng)一藏) 生理: 消化:脾主運化,肝主疏泄,促進脾胃的運化 血液的生成和運行: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主統(tǒng)血,肝主藏血。
肝脾不和(木旺乘土):脅痛,易怒,納呆,腹脹。 脾病及肝(土壅侮木):脅肋脹痛,黃疸。 肝血虧虛:食少,消瘦,眩暈,視物昏花,肢體麻木,月經(jīng)量少,或閉經(jīng)。 肝脾關系示意圖: 9. 脾與腎 生理: 先后天:腎陽溫脾陽,促進脾的運化,脾運化水谷精微充養(yǎng)腎精。 水液代謝:脾主運化水液,腎主水。 (脾為水之中源,腎為脾之下源)
脾腎陽虛:腰膝冷痛,形寒肢冷,下利清谷,五更泄瀉。 脾腎虛虧: 小兒→生長發(fā)育不良; 成人→早衰,腰膝無力,陽痿不育,經(jīng)少不孕。
10. 肝與腎 精血同源,乙癸同源,藏泄互用。 1)肝腎同源:是指精血同源,精血互生的關系。 精血同源:腎精養(yǎng)肝血,肝血充腎精,精血互生互化。 同源于水谷精微。 同源于命門。 乙癸同源:肝屬東方甲乙木,腎屬北方壬癸水, 肝腎同源又稱為乙癸同源。 病理: 肝腎陰虛(水不涵木):腰膝酸軟,眩暈耳鳴。 肝腎精血同源關系示意圖: 2)藏泄互用: 腎主封藏,肝主疏泄,相反相成。 肝主疏泄,防止精氣的過度雍塞, 腎氣封藏,可防止精氣的過量亡失。關系到男子排精和女子經(jīng)孕。 病理:女子月經(jīng)不調,男子遺精滑泄。 肝腎藏泄關系示意圖: 肝氣——疏泄——精血 腎氣——閉藏——精血 藏泄失常,女子可見月經(jīng)周期失常,經(jīng)量過多或閉經(jīng),排卵障礙,男子可見陽痿、遺精、滑泄或陽強不泄等癥。 總結:臟與臟之間的關系 心與肺:是心主血和肺主氣,心主行血和肺主呼吸之間的關系。 心與脾:心主血,脾主統(tǒng)血,脾又為氣血化生之源,故心與脾的關系密切。 心與肝:心主血,肝藏血。人體的血液,生化于脾,貯藏與肝通過心以運行全身。 心與腎:心火必須下降與腎,腎水必須上濟于心,心腎之間的生理功能才能協(xié)調,“心腎相交”。 肺與脾:機體氣的生成,主要依賴于肺的呼吸功能和脾的運化功能,肺所吸入的清氣和脾胃所運化的水谷精氣,是組成氣的主要物質基礎。 肝與腎:肝藏血,腎藏精。藏血和藏精關系即精和血之間存在著相互滋生和相互轉化之間的關系。“肝腎同源”。 二、腑與腑之間的關系 三、臟與腑之間的關系: 臟腑陰陽表里相合, 經(jīng)絡上相互屬絡, 生理上相互聯(lián)系, 病理上相互影響。 1. 心與小腸 生理: 心主血脈,輸送氣血,有利于小腸受盛化物。 小腸泌別清濁,化生氣血,滋養(yǎng)心血。 病理: 心火循經(jīng)下移于腸:尿短赤、澀痛或尿血。(導赤散) 小腸火循經(jīng)上擾于心:口舌生瘡,心煩失眠。(依舊用導赤散)
生理: 肺主肅降,推動大腸的傳導。 大腸傳導糟粕,有利于肺氣下降。 病理: 肺氣虛,大腸傳導無力:氣虛便秘。 大腸腑氣不通,肺氣下降不利:胸悶,氣喘。(提壺揭蓋、瀉下的方法) 3. 脾與胃 1)納運相成: 脾主運化,胃主受納,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 病理:脾胃不和:惡心,脘腹脹滿,不思飲食。
脾氣主升,水谷精微上輸于心肺頭目,其氣以升為順;胃氣主降,水谷下降于小腸而泌別清濁,糟粕得以下行。飲食物得以正常的消化吸收。 病理:完谷不化,泄瀉,惡心嘔吐,呃逆噯氣。 《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 3)燥濕相濟: 脾為陰土,易被濕邪所困,喜燥惡濕;胃為陽土,易化燥傷津,喜潤惡燥。 《臨證指南醫(yī)案》:“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燥土,得陰自安。以脾喜剛燥,胃喜柔潤故也”。 脾胃關系示意圖: 脾——納運相宜: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腐熟——胃 脾——升降相因: 脾主升清,胃主降濁——胃 脾——燥濕互濟:脾喜燥惡濕, 胃喜潤惡燥——胃 4. 肝與膽 生理: 消化:肝主疏泄,生成膽汁,促進膽汁的排泄,促進消化。 情志:肝主疏泄,調暢情志,膽主決斷。 病理: 肝膽不利:脅痛,口苦,納差,黃疸。吃不下飯。 肝膽火旺:脅痛,易怒,失眠。 5. 腎與膀胱 主要表現(xiàn)在水液代謝方面。 生理: 腎主氣化,促進膀胱氣化; 腎主封藏,主司膀胱的開合。 膀胱的貯尿和排尿功能,賴于腎之氣化。 病理: 腎失氣化,膀胱不利:小便不利,或癃閉。 腎失氣化,膀胱不約:尿頻,遺尿,尿失禁。 總結:臟與腑之間的關系 陰陽表里關系: 心與小腸:心有實火,可移熱于小腸;小腸有熱,亦可循經(jīng)上炎于心。 肺與大腸:肺氣的肅降有助于大腸傳導功能的發(fā)揮,大腸傳導功能正常,則有助于肺的肅降。 脾與胃:脾主升,胃主降。脾氣升,則水谷之精微得以輸布;胃氣降,則水谷及其糟粕才得以下行。 肝與膽: 膽汁來源于肝之余氣,膽汁之所以能正常排泄和發(fā)揮功能,亦依靠于肝的疏泄功能。 腎與膀胱:膀胱的貯尿和排尿功能,依賴于腎的氣化。腎氣充足,則固攝有權,膀胱開合有度,維持水液正常代謝。 五臟病了應該吃什么? 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 五谷: 肝?。核崛敫危?nbsp; 酸棗仁、黑芝麻、紅小豆、綠豆 心病:苦入心,小麥大麥麥片(帶麩皮的) 脾病:稷,小米 (小米做的黃酒) 肺?。吼っ祝ù簏S米、糯米等)花雕酒 腎?。憾诡悾ù髠€頭的豆都補腎) *不要把所有顏色的糧都混到一起煮,它們的氣會互相影響。 *青菜為主,不要某一種吃的過多 *不是所有黑色的都補腎,紅色不是都補心, * 熬夜造成的傷害很難補回來。 |
|
來自: 陌上花kai999 > 《中醫(yī)基礎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