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河流下切侵蝕,原來的河谷底部相對抬升到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階梯狀分布在河谷的谷坡上,這種地形稱為河流階地,簡稱階地。 河流階地示意圖 階地按照地形單元劃分:階地面、階地陡坎、階地前緣、階地后緣。 河流階地形態(tài)要素 (1)階地面通常向河流下游方傾斜,有一定的連續(xù)性。階地面和下部斜坡交接的地方是階地前緣,常受后期侵蝕變得不明顯,階地后緣往往被坡積物覆蓋; (2)階地高度是從河流水面算起; (3)階地寬度指階地前緣到階地后緣間的距離; (4)階地級數從下往上依次排列。 黃河乾坤灣階地剖面圖 形成階地必備的兩個條件: (1)先發(fā)育一個相當寬廣的河漫灘; (2)河流向下侵蝕,使得原來的河漫灘高于一般洪水位。 在形成河漫灘時,河流流經地區(qū)一般說來構造相對穩(wěn)定, 河流以側蝕作用、 沉積作用為主,河流至少處于和接近處于均衡狀態(tài)。河流的挾沙力不會遠大于河流的含沙量。而河流使河漫灘成為階地的時期,一般是一個不穩(wěn)定的時期,河流下切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河流的挾沙力大于河流的含沙量,以至于河流還有剩余的能量用于對河谷的加深。 河流成因簡圖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河流能否形成階地取決于河流作用的性質和負載特征能否發(fā)生變化,特別是負載特征能否發(fā)生變化。河流負載特征的變化又取決于河流含沙量、水量和比降的變化。能改變河流含沙量、水量和比降的因素主要是氣候變化、構造活動、基面升降、流域環(huán)境的變化和河流系統(tǒng)本身的波動。故河流下切侵蝕主要是構造運動、氣候變化和侵蝕基準面下降等原因造成的。由于河流下切侵蝕的原因不同,階地的形態(tài)和結構也不一致。 構造運動往往造成河道比降的變化,影響河流系統(tǒng)中侵蝕、搬運和堆積過程。當地殼相對穩(wěn)定或下降時,河流以側向侵蝕作用為主,此時塑造出河漫灘;然后地殼上升,河床比降增加,水流轉而下切,于是原來的河漫灘成了河谷兩側的階地。如果地殼多次間歇性上升,則可以形成多次階地。 侵蝕階地 氣候變化影響到河流中的水量和含沙量等,從而引起河流作用性質變化,在河谷中形成階地。
堆積階地 ![]() ![]() 冰期和間冰期的交替出現使溫度發(fā)生變化也可以形成階地。
交叉階地 侵蝕基準面下降引起河流下切侵蝕,最先發(fā)生在河口段,然后不斷向源侵蝕,在向源侵蝕所能到達的范圍內,一般都會形成階地,階地的高度從下游向上游逐漸減小,在向源侵蝕所到達的裂點處消失。 如果侵蝕基準面多次下降,則能在縱剖面上出現好幾個裂點,每一個裂點處上游將比下游少一級階地。由于侵蝕基準面下降形成的階地是從下游不斷向上游擴展,因而同一級階地下游的時代比上游要早。 侵蝕基準面下降形成裂點 河流階地有許多種分類方法,這里簡單介紹兩類: A 、按照河流階地的組成結構分類: 1、侵蝕階地 侵蝕階地是由基巖組成,在階地面上沒有或只有零散沖積物,所以又稱基巖階地。 侵蝕階地多現于構造抬升的山區(qū)河谷中,在形成時期,由于當時河谷地比較狹窄,水流速度較大,在侵蝕成的谷底上很少有堆積物的沉積,或者即使有薄層的沖積物也幾乎被后期剝蝕掉了,因此在河流下蝕形成的階地面基巖暴露,并常覆蓋一些殘留的坡積物。侵蝕階地一般沿河谷連續(xù)分布,它的高度與巖性不同所引起的差別侵蝕無關。 侵蝕階地 2、堆積階地 堆積階地在河谷中下游最常見,其形成過程: 首先河谷被侵蝕成寬廣的谷地, 然后沖積物加積, 最后河流下蝕形成階地。 階地完全由河流中沖積物所組成,根據階地間的接觸關系及河流下切深度不同又可分為: (1)上疊階地:其形成時河流下切深度較前期階地下切深度小,河谷底部仍然保留有一定厚度的早期沖積物,因此每一較新階地的組成物質就疊置于較老階地的組成物之上。 上疊階地 (2)內疊階地:在階地形成時下切侵蝕深度正好到達發(fā)育前期階地的谷底。 內疊階地 (3)基座階地:階地有兩種物質組成,上部是河流沖積物,下部是基巖。它是由于構造抬升,河流下切,并且切過原先河谷的底部形成的,它分布于新構造運動上升顯著的山區(qū)。 基座階地示意圖 (4)埋藏階地:早期形成的階地被后期河流沖積物覆蓋而埋入地下,這種階地不顯露于地面,多出現在下游段,埋藏階地可以分兩種: A、早期地殼上升,或侵蝕基準面下降,而后地殼下降或者侵蝕基準面上升發(fā)生堆積,把早期形成的階地全部埋沒形成埋藏階地; B、地殼長期下降,不同時期的沖積物一層疊加在一層之上,形成一種假埋藏階地。 埋藏階地和假埋藏階地 埋藏階地示意圖 B、根據階地面形成時的水動力狀況的分類:
按照水動力狀態(tài)階地劃分表: 往往河流階地的形成受構造運動、氣候變化和侵蝕基準面下降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在同一條河流的不同時期形成階地的主控因素不同導致形成的階地類型不同。故在河流的剖面中可能看到多種階地交叉組合的形式。 某河流剖面圖 參考文獻 魏全偉, 譚利華, 王隨繼. 河流階地的形成、演變及環(huán)境效應[J]. 地理科學進展, 2006, 25(3):55-6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