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擁有這幾千年的文明,當人類開始用文字記錄歷史的時候,我們也就可以從文字之中體會到古人的生活狀況,縱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總能發(fā)現其中的規(guī)律,那就是“男尊女卑”的制度,從父系社會開始女性的地位就直線下降,成為了男性的附庸,這幾千年的歷史一路看來,唯有寥寥幾位女性,能夠在那個時代做出一番大事業(yè)。女性的地位地下不僅體現在社會分工之上,還體現在兩性婚姻之中,這一點到了明清時期尤為突出。 小編要為大家介紹的,就是古代女性的悲慘經歷,古代的“寡婦”是如何堅持一輩子不再嫁人的?這就要從明清時期說起了。在古代,寡婦再嫁其實也算正常,就算是皇帝的女人,也可以另行嫁人,但是這種情況到了明清時期,就不再合適了。明清時期可以說是中國女人被壓迫到極致的一段時間,其中尤為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揚州瘦馬”和“三寸金蓮”,這些都是古代男性將女人看做是“玩物”所要求做到的,還有更令人難以接受的就是“貞節(jié)牌坊”了。 所謂“貞節(jié)牌坊”,就是古人為了表彰丈夫死后選擇“守寡”一輩子都不會再嫁的女人,所頒發(fā)的“獎章”,這也是古人認為女人最賢惠的一種體現。在古代原本就生活艱難了,為何古代的女人還會選擇守寡?其實這和古人對女子的教育有很大的關系,古代的女子從出生開始就接受了如何成為一個好妻子的教育,這也就導致了很多的女人不會再嫁,是因為這種思想教育的影響,所以她們寧愿守寡受窮,也要保守貞潔。 其實在古代守寡也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只要保證自己不嫁人就可以拿到“貞節(jié)牌坊”了,這其中還有很多貓膩的存在,一70歲老婦說出其中貓膩,從古代就有一個俗語流傳下來,那就是“寡婦門前是非多”。只有發(fā)誓守寡之后,周邊的街坊鄰居都說這位發(fā)誓守寡的寡婦人品很好,從來都不和人隨便交往,官家才會支持寡婦守寡。并且每個月都會發(fā)放銀兩作為生活費,幾年之后還會立上一處“貞節(jié)牌坊”作為獎勵。 那么守寡的婦人都以什么為生,可以堅持這么長的時間?其實很多寡婦剛開始可能一時沖動,就發(fā)誓一輩子守寡,幾年之后等到官府的“貞節(jié)牌坊”發(fā)放下來,就會發(fā)現原來守寡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這塊“貞節(jié)牌坊”就像是一座大山一樣壓在了寡婦的心頭。寡婦再遇到兩情相悅的人,也不能夠去再嫁,而喜歡這位寡婦的人也不能娶她,就是因為一旦兩人有了私情,就等于說犯了欺君之罪,要被殺頭的,所以就算熬到了70歲,為了性命也不敢再去想要嫁人了。 中國幾千年的文明,發(fā)展到如今,很少在出現古代人的封建殘思想,這也是文明進步的一種體現吧。如今的社會無論是離婚還是結婚,都是人們自由的選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