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黃帝內經》- 第四篇至第五篇 第5篇:陰陽應象大論 1、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故先痛而后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后痛者形傷氣也。 重寒則熱,重熱則寒。所謂重就是嚴重到了極限的時候,反而會回頭,不會無限量一直到底的。陰到極限的時候就會產生熱癥,重熱則寒。 寒,太冷會傷到形。形有兩種,一種是極瘦的人,一種是極胖的人。胖子絕大多數是熱癥,但是也有寒癥,也有寒癥。 熱傷氣,氣傷痛,氣受到傷的時候,就會產生痛癥,所以如果有痛,就是氣通不過去了。形受到傷的時候,病人就會腫起來。比如運動時腳扭傷了,腳踝如果腫起來,就是形傷了,那又腫又痛就是形氣都傷。扎針后痛去掉了,代表氣通了,可是形腫還在,要兩三天才會消。所以說如果先痛后腫的,就是氣先傷,后傷到形,如果先腫而后痛,是形傷到氣。至于氣傷形,形傷氣,中醫(yī)治癥沒有區(qū)分那么多,《黃帝內經》解釋得很詳細,說明病因怎么來的。 2、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干,寒勝則浮,濕勝則濡寫。 風癥是指風太過,就會產生動癥。熱勝則腫,人會腫起來都是熱太盛。燥盛則干,太燥了。寒勝則浮,浮就是顏色很淡,清淡,表面上看顏色就很淡黃,很淡,是寒,清清淡淡的。濕勝則濡瀉,濕太盛大便就會有凍瀉的現(xiàn)象。 風勝則動。神闕左邊有動悸是肝功,肚臍的下方有動悸就是心臟,肚臍的右邊有動悸是心臟,肚臍的上方有動悸是腎臟。大小隨意,中醫(yī)要靈活,介紹到這個病有臍下而動悸,就是說心。 只要看到動癥,有的人晃頭,有的人眼眼珠子在動,他不是刻意要動,就很自然的在飄動,一只眼睛在飄,就知道是動癥,眼睛是肝,就是肝風內動,曉得病因,處方就出來了,去風的藥,入肝經的藥。 熱勝是腫,燥盛是干,有潤燥的藥,有去熱的藥。寒勝則浮,有去寒的藥。濕熱會有泄痢的現(xiàn)象,有去濕的藥。這些是藥物的取舍。 二、五臟化五氣-情志 3、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 天有四時五行,天有春夏秋冬四季,陰陽五行木火土金水,來管生長、收藏,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是寒是冬天,暑是夏天,秋天是燥,濕是長夏季節(jié)交換的時候,春天是風。人有五臟,化五氣講的就是情志。中醫(yī)認為有兩種致病原因,外因是風寒暑濕燥熱,另一種是內因-情志,怒、喜、思、憂、恐。 4、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 這些講的就是太過的時候就會傷到一些地方,有些是傷了氣,有些是傷了形,有的是傷到陰,有的是傷到陽。像心臟是陽中之陽,太喜了會傷到陽。肝臟是陰,太怒了,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厥氣就是濁氣,陰氣應該在橫隔以下,不可以往上走,情志影響讓濁氣往上走就不好。 5、喜怒不節(jié),寒暑過度,生乃不固。 一個人情緒不穩(wěn)定,再加上寒暑,又不知道避寒避暑,生命就會受到影響。 6、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曰冬傷于寒,春必溫病。 所以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曰冬傷于寒,春天一定會得到瘟病,反之,如果冬天沒有傷于寒,春天是沒有瘟病的。在熱帶得到瘟病,并不是說因為熱帶得了瘟病,而是因為冬天受傷于寒才會有瘟病的現(xiàn)象,《黃帝內經》寫得很清楚。佛羅里達很熱,比臺灣還熱有些地方,老師從來不開寒涼的藥,都開熱藥,大熱天胖子喝冰水,熱得全身大汗,坐在冷氣間還熱,老師開的是生附子,吃下去當場他就發(fā)冷,從此也不口渴了,人也瘦了,就是這里原理的運用。 7、春傷于風,夏生飧泄。夏傷于署,秋必痎瘧。秋傷于濕,冬生欬嗽。 春傷于風,夏天會有飧泄的現(xiàn)象。如果夏天傷于暑,暑是熱,傷于熱的時候,秋必咳虐,因為暑熱會造成身上津液的喪失,肺里面津液很多,肺好像天上的云一樣,天上的很多有水氣,津液傷到的話,肺里面的津液不夠,就會有咳虐的現(xiàn)象。秋天傷于濕,冬生咳嗽,秋天應該比較干燥,如果有濕氣,久坐濕地,冬天就會有問題。 8、帝曰,余聞上古圣人,論理人形,列別藏府,端絡經脈,會通六合,各從其經,氣穴所發(fā),各有處名。溪谷屬骨,皆有所起。分部逆從,各有條理。四時陰陽,盡有經紀。外內之應,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前面已經介紹了陰陽、寒熱。表里、八綱辯證都是從《黃帝內經》來的。黃帝問齊伯,我們經絡那么多,內臟那么多,它又分表里,可不可以相信它呢? 9、歧伯對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藏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 在地為化,化在這里就是解毒制化的意思。 化生五味,因為有肝臟。 道生智,然后智慧就產生。 玄生神,天為玄就是廣大無邊,中國都是稱為廣大無邊。 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風和木就是將自然界的東西我放到身體上來,中醫(yī)認為人會適合生存在這地球上,就是因為這里的環(huán)境長得就像人。 在體為筋,在藏為肝,在色為蒼,蒼色就是青色,真正的正青色就是青中帶一點點黃,就是正青色。 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因為肝主筋 ,所以一個人能夠握,代表肝臟還好。 三、治病法則-陰陽平衡 (喜傷心,恐勝喜......) 10、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藏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肉,酸勝甘。生肺。 在變動為噦。噦發(fā)音是'月',就是打嗝,嗝氣,因為這個人胃和脾里面本來就有陳寒,所謂陳寒就是積年長久的,本來就是脾胃比較寒冷一點,再加上新的食物谷類的東西進去,脾胃里面太冷了,沒有辦法消化,這兩個碰在一起就會產生打嗝。知道原因,治療就是去辛食,要去掉胃寒。去辛食的時候,要很注意怎么去,不能說去辛食就用很強的藥把它去掉,一去掉這個病人已經很危險了,中醫(yī)認為脾是后天之本,腎臟是先天之本,如果后天之本喪失掉了以后,脾胃的氣沒了的時候,就會產生睡癥。 (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咸傷血,甘勝咸) 在五臟里面,中間有相克的味道,如咸過盛用甘味來制它,這是五味互相制衡。比如吃酸辣湯,酸很多會傷到肝,把辣的放進去,要金來制木,就不會傷肝了。 11、故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在天和地的中間,這里都是講陰陽,陰在里面,是因為外面有陽固在外面,陰就不會喪失掉,那陽能夠固在外面,陽那么聽話的固在外面,是因為里面有陰在指使它在指導它,這兩個是互相制衡的。這一段開始有一些治療的法則就出現(xiàn)了。 (以下重治癥法則) 12、歧伯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麤為之俛仰。汗不出而熱,齒干,以煩冤腹?jié)M死。能冬不能夏。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栗而寒。寒則厥,厥則腹?jié)M死。能夏不能冬。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 齊伯說陽勝,陽里面你太勝了,身會熱,這個時候如果腠理閉,所謂腠理就是肌肉跟毛孔是閉燥的時候,呼吸就非常的短促,身體要肢身彎曲、往后仰等想辦法呼吸,汗不出而熱,因為汗流不出來,如果說繼續(xù)發(fā)展下去的話,因為熱太盛,牙齒都干掉,牙齒里面的津液是脾臟、腎臟,腎主骨,牙為骨之余,這個時候如果陽熱太盛,陽熱勝沒有關系,如果說皮膚毛孔可以發(fā)汗,陽熱散掉就沒有問題,如果皮膚毛孔不發(fā)汗,里面又很熱,遇到能冬不能夏,天氣很冷的地方沒有問題,因為天氣冷的地方本來就不容易出汗的,不容易出汗就不會有什么危險,如果是夏天又不出汗,比如從小到大都在冷氣間長大,也不喜歡流汗,不曉得流汗是必要的。按照天地的法則,到夏天一定要流汗,流汗能夠把身上的熱散掉,新的津液會去取代舊的津液,流汗是一種常態(tài)。他從小到大都不流汗,就到了 20 幾歲很累,呼吸呼不過來,一運動全身燥熱,很難呼吸,因為我們是用 3 萬 6 千個毛孔再加上兩個孔,3 萬 6 千零兩個在呼吸,而他是兩個,當然不夠。這個時候要發(fā)表的藥,吃下去以后流汗,這是一種'汗解法'。如果沒有藥,可以用陽極生陰的方法,洗冷水,寒極會產生大熱,病人會得到汗解。 如果是陰勝的話,身體里面就感覺寒冷,生寒的時候,汗出來都是很清澈的汗,代表里寒,里寒很勝的時候,如果外在的環(huán)境是熱的還可以,如果是冬天,外面的天氣之間,天地之間也是寒,里面又是寒,這就很危險。 四、陰陽調和 13、歧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jié)也。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異耳。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是以圣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憺之能從欲快志于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圣人之治身也。 這里齊伯最早提出來如何讓陰陽平衡的方法。 齊伯說人女人的七字為主,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對不對,男人是八字為主,要知道人生長、收藏的狀態(tài),按照這個狀態(tài)來調理身體的話,就會很就能夠長壽,那如果不知道,就容易老化很快這就是最早的《黃帝內經》下的定義。 這個人一定要下面實,上面是虛的。如果這個病人走過來像在飄,這是上實下虛,飄就會出問題。 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所以一定要了解陰陽消長。 平常要保持平常心,恬淡、無欲、開心、愉快,長壽之道在這里面。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 人的右邊,右耳沒有左耳那么敏感,因為右邊是陰左邊就是陽,陽就指敏銳、動力,它的能量左邊的陽比較強。 東南就比較平窄,有海、很多湖泊、河流,不夠完整,所以一般人左手不如右手強。 歧伯曰,東方陽也。陽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陰也。陰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紀,地有五里,故能為萬物之父母。清陽上天,濁陰歸地。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 當專心注意做事情或者讀書的時候,手腳就不靈活了,因為精氣在上面。 如果人會感于邪,一般來說比較弱的地方容易受到病毒、病的侵害,在上面的右邊容易感覺到生病,在下邊的左邊的地方比較容易受到病毒,這是陰陽不能兩全。
|
|
來自: 鋼鐵蝦f1y83lb9 > 《內經課程網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