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在圖書館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反復多次的書。畢竟,單單這個書名,實在是容易讓人敬而遠之。 人性這個詞,太大了,人類學、社會學、宗教倫理,似乎都能沾上邊;枷鎖,古代用來拘系犯人的兩種刑具枷與鎖,其實也隱指壓迫和束縛?!叭诵?枷鎖”,這樣兩個詞組合一起,難道是要聊聊人類哲學、煲煲心靈雞湯? 謹慎翻開扉頁,一目十行略過序言,才知書名最初定為《斯蒂芬凱利的藝術人生》,聽起來瞬間是接地氣多了。“藝術+人生”,甚至莫名帶有些許浪漫色彩。 回到最初的書名《斯蒂芬凱利的藝術人生》,大概可以一目了然的猜到這應該是一本人物成長類小說。的確如此,毛姆用幾十萬字的描寫,敘述了主人公菲利普從年少失去雙親寄人籬下,到成年立業(yè)結婚成立家庭三十多年間的成長生活經歷,主人公的成長背景設置到處充滿作者本身的影子。 作者毛姆,不滿十歲便失去雙親,后被送到英國伯父家撫養(yǎng),年少由于身材矮小而且口吃,因此經常受到大孩子的欺凌與折磨,做過會計實習生,學過醫(yī),不過最終又棄醫(yī)從文當起了作家。 小說主人公菲利普,先天跛足,父母早逝,因此被寄養(yǎng)于伯父家。因為身體缺陷而自卑,從小被同伴輕視與欺弄?!拔膶W、會計、繪畫、行醫(yī)”,四次波折的找尋安身立命生活路徑的探索嘗試;“威爾金森、米爾德爾德、若拉、薩利...”,用兩只手都道不盡的愛情碰壁故事。 據說書籍第一次完稿后,并沒有立刻得到出版,而作者毛姆也沒有勇氣立刻重讀修改,于是干脆不管將它放到了一邊。因為書中夾雜了作者太多個人真實情感與成長體驗,無論是角色設定還是故事環(huán)境等等,都帶有半自傳體形式,既不敢再碰,卻也割舍不去,終日成了作者的一塊心頭肉。 后來經過改稿、修訂,前后長達十數年,最終以《人性的枷鎖》一名得以出版。 或許對中國讀者而言,更為大家熟悉的毛姆作品應該是《月亮與六便士》,然而真正奠定了他文學地位的扛鼎之作,卻應是這部《人性的枷鎖》。自其問世以來,也從未絕版,甚至三度被搬上熒幕。 故事情節(jié)總結起來其實很簡單,直白表述大概可以用“一個受虐狂男人的作死前半生”為題: “ 主人公菲利普童年父母雙亡,身有殘疾,讀書的時候,好幾次選錯了專業(yè),戀愛的時候,莫名其妙錯愛了一個吸血鬼般女人,當中還穿差了一些投資失敗差點餓死的小事,等好不容易終于決定做一個追求理想四處旅游的流浪醫(yī)生時,忽然渴望起家庭生活就這么……安定了。 他每次下定決心要做一個什么樣的人,深刻地剖析自己一下,第二天生活就準會——朝著相反的方向拉他一路飛奔。 ” ——來源網絡 (65萬字的中文譯本,有興趣可以慢慢咀嚼) 沒錯,菲利普每次的選擇都是讓人抓心的疼癢。坦言講,看的途中好幾次差點棄書,尤其是讀到那坎坷的愛情受虐故事,無時無刻不想讓角色原地爆炸。若不是毛姆“最好的二流作家”名聲在外,加之閨蜜時不時或口頭或朋友圈感悟的分享安利,一直激發(fā)著好奇心,要親自閱讀取證“這個作家到底二流、最好在哪里”,估計早就丟一邊了。 然而,讀完后再憶起卻段段誅心,不愧是擁有“一流故事”的作家,言語樸實,一字一句任何單個獨立出來都是不能再普通的詞語,經他手放一起組合編織后卻魅力無窮。(據說作者為了寫出高級漂亮的詞匯曾流連于各類藝術博物館,最終放棄轉而發(fā)揮自己平凡的特色。) 翻閱各類書評、閱讀筆記,無不一一為我們詳細分析了書中扣在主人公菲利普身上的枷鎖:身體缺陷的枷鎖、宗教信仰的枷鎖、性欲愛情的枷鎖、金錢物質的枷鎖......到最后,透過他人生經歷的探索,回到了那最深刻的生命主題-:生活沒有意義,人生沒有目的,看起來五彩繽紛熱熱鬧鬧,其實一切都與地毯的圖案一樣,隨意編織罷了。 這是一本很難評價的書,斷斷續(xù)續(xù)從2018年末讀到了2019年初,趕在圖書館借閱逾期前啃完,翻到最后一頁時,開始依依不舍。許多人都感嘆菲利普的感情挫折、受虐體質,被物質女心甘情愿的利用,甚至間接導致炒股破產學業(yè)中斷,不得不輟學打工兩年賺錢養(yǎng)活自己...個中滋味,縱使是個看客也五味雜陳。 感情終究是生活的下酒菜,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從被送到寄宿學校開始,跌跌撞撞的追尋夢想前半生。他就像一面鏡子,我們都可以在他身上發(fā)現自己的影子。文學、會計、繪畫,這些他曾經最絢爛的夢想、內心最深處的呼喚,無不讓他代價慘重,有的讓他犧牲幾個月后即將唾手可得的獎學金、如囊腫取物般可收到的牛津大學通知書;有的讓他與家庭決裂失去經濟來源,終日拮據不堪...而最終,這些卻都無疾而終、放棄為局。尋夢一圈之后,他轉而學習擇業(yè)之初曾最為抗拒的職業(yè)-行醫(yī),也是他父親的職業(yè)。 在這一系列的求學立業(yè)、追逐夢想過程中,他嘗盡了所有的痛苦,身體的、愛情的、金錢的..最重要的,是那一顆滾燙追逐的心,不斷遭受血雨腥風與凌辱...我一直在想,若他能規(guī)規(guī)矩矩的先完成學業(yè),或許之后的路途就不會那么辛苦,不會歷經波折,幾次半途而廢,又回到起點。即使于每個最普通的人而言,這也真是有失尊嚴。 歲月流逝,他最終學會的不過是過一個正兒八經的生活;歷經折騰,到頭不過就是想要像一個最普通的人:一份穩(wěn)定體面的工作,一個健康美麗的妻子,一個活潑可愛的孩子。 最終,給予他生活力量的,無論金錢、愛情還是家庭,都是他曾萬般瞧不上的行醫(yī)一職??偸菚唤涘谙耄鼙M這一世苦,蹉跎這幾十年歲月,最后不過是回到起點,做曾經最不想做的事情。多唏噓,怪不得眾人紛說“人生毫無意義”。 都說歷史總是驚人相似,甚至連故事情節(jié)都不曾改變。那些書中出現的角色,套用在當下,也各各栩栩如生,毫不違和。尤其是經歷春節(jié)長假這個時點,更是感慨萬分。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或稱奮斗或稱漂泊的人,有的已經逃離,有的掙扎繼續(xù)。逃離的回到了曾經最想逃離的地方,過上了最初最瞧不起、此刻卻最為心安的生活;繼續(xù)的仍咬牙埋首在最絢爛的夢中、尋著內心的呼喚追逐...作為奔波中的一員,似乎于某個恍然間莫名成了一個思索者,開始拋開被高樓川流掩蓋下的靡靡,掙扎探索最最本質的東西。 記起一次與前輩偶然相聚的早茶會上,前輩提及命由天定:我們的命啊,都已經寫好了結局,不要掙扎不要氣餒,我們做到盡人事聽天命。同桌的直男大哥反問:既然這樣,那我現在開始不思考、不努力,坐著躺著,等待命運之手的操作,反正一切都已決定,何必枉然徒勞?前輩回道:你當然可以這樣,可是你不會,因為,這也是你的命。 每個個體的出現,于歷史的長河中,還不過蝴蝶略過水面,輕之又輕。其實無論是逃離還是繼續(xù),我想我們都不過是在通過自己的不斷追求和探索,找到適合自己的生存狀態(tài)和信仰。 人生這場顛沛流離的戰(zhàn)爭中,就是一場立理智與情感的互博,與己相斗,其樂無窮。既然我們的結局都已經寫好,又有何懼呢? 永遠飽含對生活的激情、對未知的渴望,勇敢愛與被愛,一步、兩步、三步...走向那已書寫好的結局。最后,送上甜甜圈雞湯與大家分享,話糙理糙道盡生活的本色: ![]() ![]() ![]() (來源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