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活的視覺沖擊 刻骨的失望與絕望 艾夫曼用芭蕾揭示人性本質 芭蕾舞劇《羅丹》以雕塑巨匠奧古斯特·羅丹及其愛徒兼情人和靈感之源的卡米耶·克羅岱爾為主題,講述了他們的藝術人生,反映出羅丹對克洛岱爾這位‘繆斯女神’的渴望,以及他所受到的良心折磨。 劇情簡介 十五年以來,羅丹和卡米爾在感情上還有創(chuàng)作上幾乎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兩人的分手導致卡米爾在精神上受到了致命的打擊而最終以悲情終老,她失去了一半的記憶,變得冷酷無常,絕望而又貧窮,最終心智失常。而由羅丹自己所主導的對卡米爾的偏執(zhí)攻擊,則不間斷地折磨著這個已經(jīng)精神虛弱的可憐女人,1943年,在精神病院中度過了漫長的30年之后,卡米爾在世人的遺忘中孤獨離世。 《羅丹》對天造之才的悲劇性,進行了宏偉而藝術化的詮釋。艾夫曼在舞劇中,運用現(xiàn)代心理芭蕾獨特的肢體語言(即那些他曾在《奧涅金》、《海鷗》、《安娜·卡列尼娜》、《俄羅斯的哈姆雷特》等作品中反復雕琢過的肢體語言),并以此展現(xiàn)人類情感世界的新理念,亦即那種被羅丹和克洛岱爾在雕塑中嫻熟展示過的理念。艾夫曼也在他的這部大師之作里,呈現(xiàn)了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那種無法言喻的神秘感。 愛情故事中跌宕起伏的戲劇性,向來不是艾夫曼所關注的重點。雕塑從羅丹開始,走向了表現(xiàn)主義,注重人體細節(jié)中所飽含的力度與感情,這樣的觀念也曾波及到二十世紀初現(xiàn)代芭蕾舞的革命。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羅丹》必然會是一個與現(xiàn)代芭蕾渾然天成的好題材,艾夫曼在《羅丹》的創(chuàng)作手記中寫道:“舞蹈的肢體語言在這個作品中被用來表現(xiàn)人物迸發(fā)的藝術激情、激烈的心理斗爭和刻骨的失望與絕望……” 鮑里斯·艾夫曼 所有這些同樣也曾是羅丹和克洛岱爾用石膏、青銅和大理石嫻熟展示過的人類的精神與情感體驗。所不同的是,他們將人體的運動瞬間凍結在冰冷的雕塑中,而舞蹈正是打破這凝固的瞬間,將抑制不住情感洪流釋放出來。“《羅丹》這部作品思考了天才創(chuàng)作的永恒杰作所需要付出的沉重代價和所要承受的精神折磨?!?/strong> 舞劇《羅丹》反映出天才們在創(chuàng)作不朽杰作的同時,所付出的極端代價。當然,它也呈現(xiàn)了那種令每位藝術家神魂顛倒的創(chuàng)作之苦與其中的詭秘。 ——鮑里斯·艾夫曼 資料整理至網(wǎng)絡 編排:Elvira 轉載禁止申請原創(chuàng) |
|
來自: 公司總裁 > 《芭蕾/舞蹈/舞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