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這個春節(jié),甭管大家?guī)]帶孩子進電影院,都一定被《流浪地球》這四個字里里外外安利了個遍。 因《三體》而聞名于世的劉慈欣,加上以《戰(zhàn)狼2》回歸公眾視野的吳京,這部被稱為要“開啟中國科幻元年”的科幻電影,刷新了國人們對于“科幻”一詞的觀感。 對于喜愛科技的孩子們來說,《流浪地球》自然是不容錯過的一部影片,通過重聚變產(chǎn)生的強大推力,人類將隨著整個地球一起,踏上生死未卜的流浪之旅。 畢竟,在鏡頭中逐漸變小、終至不見的太陽就要毀滅了。 我們不得不佩服原著作者劉慈欣的想象力。 在以往的科幻作品中,人類大多是被迫逃離地球、逃離太陽系——至于拖著整個地球去逃亡,還真是第一次見。 我們總是擔(dān)心孩子被困于應(yīng)試教育的藩籬里,只知道埋頭做題,丟失了自己的想象力,這不,眼下的這部《流浪地球》,正是人類迸發(fā)想象力的教科書式的杰作,當(dāng)然該讓孩子們?nèi)ジ惺芨惺堋?/p> 在電影中,流浪至中途的地球,即將面臨撞擊木星、毀于一旦的險境。 在同體積1316倍于地球的木星之間,一條因引力作用而產(chǎn)生的大氣臍帶正在生成。 這樣的體積對比,在宏大的電影場面之中,也讓我們見識到了地球?qū)τ谡麄€宇宙之渺小。
這些屬于“硬科幻”的科學(xué)知識,有多少孩子曾在課外的閱讀之中了解到過? 這部電影,則難能可貴地將這些孩子們尚未接觸到的科學(xué)知識加以視覺化的呈現(xiàn),讓他們擁有一個珍貴的契機,去問出那些課本上很可能并不會問出的問題,卻也是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的問題。 畢竟,好奇心是有待激發(fā)的,而科學(xué)的大門,也將為那些真正懂得提問的孩子們而打開。 不過,如果自己的孩子對于科幻興致寥寥,《流浪地球》還值得一看么? 答案同樣是肯定的。 就像前人們所說的那樣,哥白尼的日心說、達爾文的進化論,還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一層層地打破了人類以自我、以地球為中心的幻想體系。 只有正確地認識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一個人才有可能激發(fā)出ta最深層次的潛力,向正確的方向發(fā)力。 而這一切,當(dāng)我們在影片中看到這看似浩渺的世界,孤零零地在宇宙間漂浮的時刻,就已自有了分曉。 面對災(zāi)難,影片中的人類決定動用全球之力,開啟一場長達2500年的史詩式逃亡。
或者都是呢? 我一直都贊同曹文軒式的論調(diào):孩子們不能一味去接受那些為他們“量身定做”的低齡化作品。 作為有著獨立思維的個體,他們有能力、也有必要去接觸經(jīng)典,去接觸這個世界不那么美好、卻足夠現(xiàn)實的一面。 古人所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及時地擁有憂患意識,才能讓孩子們意志堅定,在未來的人生路上,不輕易地被現(xiàn)實所挫敗。 而這些,在蒼涼、悲壯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里,一樣都不缺。 總而言之,無論對于中國影壇還是中國的孩子們來說,《流浪地球》都是一個不容錯過的存在,它拓寬了想象力的疆界,也將賦予每個孩子全新的視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