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了解過毛筆字書法的“童鞋們”,應(yīng)該都聽到過“永字八法”這一說,今天,就跟大家來一起分享一下究竟是哪八法? 對于“永字八法”,書法界一直以來存在兩種爭議,第一種說法是在上世紀70年代出版的一本《蘭亭詩辨》里認為是因為王羲之的《蘭亭序》開頭第一個字為“永”字,然而王羲之又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書法家,所以出于對其書法的推崇和對其本人的敬仰,于是有了永字八法之說,我猜想,贊同這一說法的都是王羲之的鐵桿粉絲們! 第二種說法是說因為“永”字包含了書法里的八種筆劃,而且這八種筆劃也是所有文字里都會有用到的基本筆劃,所以很多的書法培訓(xùn)課第一課經(jīng)常都是先從“永”字開始的,老師們也會告訴學(xué)生要想寫好毛筆字先從寫好永字開始,所以有了“永字八法”一說的!通過書法界不斷的研究,探討,到目前普遍認為贊同第二種說法。 以歐楷體“永”字為例,我們一起來了解永字八法究竟哪八法? 大家可以看上圖所示,第一筆是“點”,點在書法里真正的術(shù)名應(yīng)該叫“側(cè)”,從“側(cè)”的字面意思我們可以解釋為:書法里所有的點都應(yīng)寫的偏側(cè)一點 太正了就沒有了書法的韻味了,“側(cè)”的正確書寫方式應(yīng)該是落筆快,收筆緩,此為永字八法中的第一法。 按照書寫順序,第二筆是右尖橫,這個筆劃它的書法術(shù)名叫“勒”,勒就是要用力 勒得住,限制住的意思 ,用到書寫技巧中我們應(yīng)該在書寫時候握筆的手掌手腕隨著尖橫的移動而移動,而手臂則要hold住,不能動,否則一抖動寫出來的尖橫就寫不平了,所以千萬記住hold住你的手臂向右移動你的手腕和手掌用力寫!這為第二法。 接下來第三筆是“豎”而不是我們?nèi)庋劭瓷先サ摹柏Q勾”,豎的書法名叫“努”,與“弩”通用,所以此筆的正確書寫方法為,速度不能快,由上自下,應(yīng)該用力去寫,又因通“弩”所以引申為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這就得寫得直,就單“永”字而言不宜寫得過粗,因為我不能以偏概全,其他的字有的需要寫得粗一些,但對于任何一個字的楷書豎要寫得直是必須的。 這里值得說明一下的就是還有人疑惑第二筆過渡到第三筆是不是該有一個橫折鉤的筆劃嗎?為什么不把它加在里面而叫“永字九法”呢?那是因為古人的寫作習(xí)慣里根本沒有橫折鉤這個筆畫的,因此我們也不討論它了。 好了 接下來我們書寫第四筆“豎勾” ,它的書法術(shù)名叫“趯”(tì),這個字在現(xiàn)代用的比較少,豎勾顧名思義先豎后勾,堅挺勾含,我記得田蘊章老師這么說過,很多同學(xué)總說自己勾寫得不好,其實只要你把豎寫好了,勾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勾的形狀有很多種,根據(jù)其不同的角度可分為平勾,長勾,彎鉤,斜勾,臥勾等等,又可根據(jù)不同的形狀來確定勾的角度,就永字而言 勾是小平勾,緊跟豎的收筆輕輕帶出即可。 我們繼續(xù)寫第五筆“斜提”,它的書法術(shù)語叫“策”,它的意思與“策馬奔騰”的“策”意思相似,書寫時就如同騎馬之人拿馬鞭抽打馬背,輕輕一掃,重按快挑,短而陡斜,書寫時做到重起輕落一筆掃過絕不拖沓。 看看第六筆吧,很飄灑的一個“長撇”,它在書法術(shù)語里叫“掠”,“小燕超水,一掠而過”,對,就是這個感覺,書寫時起筆要慢快速收筆,不可沒弧度,又不可弧度太過,多練習(xí)就能更好地掌握好它的弧度了。 第七筆“短撇”,我們稱之為“啄”,沒錯,就是啄木鳥的“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過啄木鳥在啄樹蟲時的樣子,慢抬頭,下嘴啄的時候卻很利落,由此得出我們的書寫技巧就是慢起快收,干凈利落,王羲之曾經(jīng)這樣總結(jié)“啄”這個書法要點“啄不可緩,緩則失勢”,小伙伴們可以邊寫邊領(lǐng)悟一下。 最后一筆“斜捺”,書法稱之為“磔”(zhé),磔是古代的一種酷刑,就是把犯人割肉離骨,斷肢體,再割斷咽喉,三種酷刑一起上陣,太殘酷了吧!雖然有點血腥但用這個字來形容斜捺確實不為過,斜捺看似一筆,實則不然,它是一筆三折,書寫時應(yīng)該輕起重落,越往下寫越慢,最后把捺鋒帶出,但需注意的是這期間的“三折”你只需了然于心,明白這個筆劃的框架結(jié)構(gòu),而不能在筆劃上明顯的體現(xiàn)出“折點處”,否則寫出來的字就實在難看,最后注意捺鋒要與水平面平行,絕不可以上漂或下墜。 這就是現(xiàn)在對“永字八法”最全的解釋和書法界都普遍認同的說法,你學(xué)會了嗎? 如果你讀完后對書法也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記得關(guān)注我,后續(xù)將分享更多精彩的書法技巧,等你一起來練字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