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字。“神”這個字在甲骨文、金文中是不沒有旁邊的示字的,只有一個“申”字,《說文》里面就有了:申,神也的記載。“申”字的甲骨文、金文等形態(tài)就像是閃電一樣,故《說文》也有:申,電也的記載。古時候天上打雷閃電,人們認為是天神在發(fā)怒,所以“申”字本來是表示閃電意思,也被用來了表示神靈之意。后來禮數(shù)之類的完善了,對待神靈得表示敬意,又為了和“申”字區(qū)別開來,所以就在“申”字旁邊加了一個“示”表示得虔誠的祭祀神靈,這就是“神”這個字形態(tài)的由來。 “祭”字?!凹馈弊侄疾恍枰醇坠俏牡鹊?,光是看篆文就知道了它的意思。篆文已經(jīng)很清楚的表示出來了,其是擺著一座祭臺,然后一個人用手把肉放上去,這種行為我們稱為祭祀。古代的祭祀分為兩種,一種是沒有孝敬牲畜肉的稱為薦,這個“薦”字是素品的意思。一種則是會孝敬牲畜肉的稱為祭。這兩種祭祀的方式又統(tǒng)稱為祭祀。 “祀”字。說完了“祭”字,當然就順便說一下“祀”字。甲骨文的“祀”字是一個人跪在祭臺前的樣子,在祭拜祖先或者神靈。無論是祭拜祖先還是祭拜神靈,都是一件長久的事情,是得永遠進行著,故《說文》:祀,祭無巳也,就是表明的這個意思。 “祖”字。我們通常說的是祖宗或者祖先,那么“祖”字為什么會是這個意思呢?先從甲骨文來看,甲骨文的“祖”字是一個“且”字,就是一塊牌位擺在那里,代表的就是祭祀祖先。之后還是為了表示自己的敬重之意,就在旁邊加上了一個“示”字,這里已經(jīng)多次提到了這個“示”字,若是不知道的朋友可以看看前面幾期就明白了。而且周代重視禮文化和宗法文化,那時候還是貴族社會,故地位高的人都有自己的宗廟祭祀祖先,最開始建立家族的那個就被稱為祖,故《說文》曰:祖,始廟也。 “祠”字。上文說了在古代先祖的牌位擺在宗廟里面祭祀,那么“祠”字當然就不是我們今天熟知的祠堂這個說法。古代“祠”有些寫法是“司”,所以知道了“司”字的意思我們就知道了“祠”的意思。觀“司”的甲骨文形態(tài)就得知,是一個人在揮著手動著口來指揮和管理著其他人。我國古代是一個農(nóng)業(yè)社會靠天吃飯,所以古人祈禱神靈的目的就是為了有好收成。春天是播種的季節(jié),但是畢竟剛過完一個沒有什么食物的冬季,把秋天的收獲都吃的差不多了,這不又再開始新一輪的勞作。沒有什么物品祭祀,那么就用動動嘴巴、說說文詞,然后用上圭壁、皮幣等等這種方式來祭祀祈禱。這也是一種祭祀活動,所以也加了一個“示”字。 今天就說到這里了,明天繼續(xù)講五個字,有興趣的可以一起學(xué)習和交流。 |
|
來自: 昵稱32937624 > 《待分類》